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社会音乐形态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8-9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9页 |
1.文献检索法 | 第9页 |
2.跨学科研究方法 | 第9页 |
3.文献研究法 | 第9页 |
(五)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2.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一、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秩序与矛盾 | 第11-15页 |
(一)黑人民权运动—自由抗争理念 | 第11-12页 |
(二)新左派运动——质疑美国社会制度 | 第12-13页 |
(三)反正统文化运动——挑战传统价值观念 | 第13页 |
(四)女权主义运动——男女平等的呼喊 | 第13-14页 |
(五)反战运动——为和平而抵抗 | 第14-15页 |
二、爵士乐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 | 第15-20页 |
(一)爵士乐的产生的历史分析 | 第15-16页 |
1.爵士乐的起源问题 | 第15-16页 |
2.爵士乐的诞生与发展 | 第16页 |
(二)爵士乐的社会功能——冷战时期的宣传工具 | 第16-20页 |
1.冷战时期爵士乐的对外传播途径 | 第17-18页 |
2.冷战时期爵士乐在东欧的宣传与功能 | 第18-20页 |
三、摇滚乐的音乐形态与社会功能 | 第20-27页 |
(一)摇滚与摇滚乐的名词辨析 | 第20-21页 |
(二)摇滚乐的诞生 | 第21-24页 |
1.历史学角度看摇滚乐的起源 | 第21-22页 |
2.社会学角度看摇滚乐的发展 | 第22-24页 |
(三)嬉皮士与美国社会 | 第24-27页 |
1.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 第24页 |
2.嬉皮士与反正统文化 | 第24-27页 |
四、抗争歌曲及代表人物 | 第27-34页 |
(一)校园运动与民权运动歌曲 | 第27-31页 |
(二)伍迪·格斯里(Woody Guthrie) | 第31-32页 |
(三)鲍勃·迪伦(Bob Dylan) | 第32页 |
(四)琼·贝兹(Joan Baez) | 第32-34页 |
结论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8页 |
致谢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