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写和符号清单 | 第10-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白牡丹茶概述 | 第13-15页 |
1.1.1 白牡丹茶历史 | 第13-14页 |
1.1.2 白牡丹茶加工工艺 | 第14页 |
1.1.3 白茶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 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活性研究 | 第15-17页 |
1.2.1 多酚类 | 第15-16页 |
1.2.2 氨基酸 | 第16页 |
1.2.3 生物碱 | 第16页 |
1.2.4 芳香物质 | 第16-17页 |
1.3 茶叶中儿茶素及其衍生物 | 第17-23页 |
1.3.1 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 | 第18-19页 |
1.3.2 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19-21页 |
1.3.3 黄烷醇生物碱对糖尿病的作用 | 第21-23页 |
1.4 茶叶资源在糖尿病中应用 | 第23-24页 |
引言 | 第24-27页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4页 |
二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4-27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二)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三)课题来源 | 第26-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27页 |
1.2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7页 |
1.3 实验主要试剂与药品 | 第27-28页 |
1.4 实验方法 | 第28-37页 |
1.4.1 白牡丹不同极性提取部位浸膏的制备 | 第28-29页 |
1.4.2 白牡丹正丁醇部位的分离纯化 | 第29-34页 |
1.4.3 UPLC-MS 技术定性白牡丹茶叶以及福鼎大白茶鲜叶中 4 个黄烷醇生物碱类物质 | 第34-35页 |
1.4.4 白牡丹茶叶中黄烷生物碱类化合物活性实验 | 第35-36页 |
1.4.5 实验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36-3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7-48页 |
2.1 白牡丹茶中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 | 第37-39页 |
2.2 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结构鉴定 | 第39-43页 |
2.3 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活性研究结果 | 第43-48页 |
2.3.1 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抑制AGEs积累的活性效果 | 第43-44页 |
2.3.2 黄烷醇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子对接结果 | 第44-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4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附录A:化合物1,2的相关谱 | 第57-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