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橡胶扭转减振器设计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橡胶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项目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设计与优化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31页 |
2.1 引言 | 第15页 |
2.2 TRIZ理论 | 第15-16页 |
2.3 橡胶材料超弹性力学理论 | 第16-20页 |
2.3.1 橡胶材料超弹性本构模型 | 第17-18页 |
2.3.2 橡胶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 第18-20页 |
2.4 接触理论及ABAQUS/EXPLICIT接触分析 | 第20-27页 |
2.4.1 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设计相关接触理论 | 第20-23页 |
2.4.2 ABAQUS/EXPLICIT非线性接触分析 | 第23-27页 |
2.5 正交试验理论 | 第27-30页 |
2.5.1 正交试验设计步骤 | 第28页 |
2.5.2 多因素试验优化分析 | 第28-29页 |
2.5.3 多因素多指标试验评价方法 | 第29-30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改进设计 | 第31-37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橡胶扭转减振器原型腔结构设计方案分析 | 第31-33页 |
3.2.1 原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设计 | 第31-32页 |
3.2.2 原橡胶扭转减振器结构问题分析 | 第32-33页 |
3.3 橡胶扭转减振器型腔结构传统设计方案 | 第33-34页 |
3.4 基于TRIZ的橡胶扭转减振器型腔结构的解决途径 | 第34-35页 |
3.4.1 橡胶扭转减振器型腔结构设计冲突与分析 | 第34页 |
3.4.2 橡胶扭转减振器型腔结构设计的冲突解决 | 第34-35页 |
3.4.3 橡胶扭转减振器型腔结构设计的解决方案 | 第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面向橡胶扭转减振器的仿真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 第37-52页 |
4.1 引言 | 第37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第37-45页 |
4.2.1 橡胶扭转减振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7-40页 |
4.2.2 橡胶扭转减振器材料本构模型的确定 | 第40-44页 |
4.2.3 橡胶扭转减振器接触摩擦副摩擦系数的确定方法 | 第44-45页 |
4.3 橡胶扭转减振器性能试验 | 第45-47页 |
4.3.1 橡胶扭转减振器压入力、滑移转矩及压脱力试验 | 第45-46页 |
4.3.2 橡胶扭转减振器仿真摩擦系数的确定 | 第46-47页 |
4.4 橡胶扭转减振器性能仿真 | 第47-49页 |
4.4.1 橡胶扭转减振器压入过程仿真 | 第47-48页 |
4.4.2 橡胶扭转减振器扭转过程仿真 | 第48-49页 |
4.4.3 橡胶扭转减振器压脱过程仿真 | 第49页 |
4.5 橡胶扭转减振器性能试验与仿真对比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橡胶扭转减振器改进前后结构性能对比分析 | 第52-58页 |
5.1 引言 | 第52页 |
5.2 直筒型橡胶扭转减振器的性能分析 | 第52-53页 |
5.3 圆弧曲面型橡胶扭转减振器的性能分析 | 第53-55页 |
5.4 三种结构橡胶扭转减振器的性能对比分析 | 第55-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橡胶扭转减振器型腔结构优化 | 第58-65页 |
6.1 引言 | 第58-59页 |
6.2 橡胶扭转减振器曲线圆弧型结构优化 | 第59-62页 |
6.2.1 曲线圆弧结构多指标正交试验设计 | 第59-60页 |
6.2.2 曲线圆弧结构多指标正交试验矩阵法分析 | 第60-62页 |
6.3 优化前后方案结构性能对比 | 第62-64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七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65-67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65-66页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