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0-13页 |
1.2.1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10页 |
1.2.2 碰撞实验研究 | 第10-12页 |
1.2.3 计算机仿真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儿童安全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国内外CRS使用现状 | 第14-15页 |
1.5 儿童约束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 第15-18页 |
1.5.1 儿童约束系统的组成 | 第15-17页 |
1.5.2 儿童约束系统的分类 | 第17-18页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儿童乘员损伤特征及评价准则 | 第20-34页 |
2.1 儿童乘员损伤生物力学 | 第20-23页 |
2.1.1 组织材料特性 | 第20页 |
2.1.2 交通事故中儿童的外伤特征 | 第20-23页 |
2.2 儿童乘员损伤特征分析 | 第23-25页 |
2.2.1 正面碰撞损伤 | 第23-24页 |
2.2.2 侧面碰撞损伤 | 第24-25页 |
2.3 儿童乘员损伤评价准则 | 第25-28页 |
2.3.1 头部损伤标准 | 第25-26页 |
2.3.2 颈部损伤标准 | 第26-27页 |
2.3.3 胸部损伤标准 | 第27-28页 |
2.4 儿童约束系统安全法规 | 第28-33页 |
2.4.1 美国FMVSS213法规 | 第28页 |
2.4.2 欧洲ECER129法规 | 第28-30页 |
2.4.3 中国《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 | 第30页 |
2.4.4 C-NCAP儿童乘员保护评价 | 第30-3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34-48页 |
3.1 有限元仿真理论 | 第34-35页 |
3.2 儿童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5-43页 |
3.2.1 台车试验用座椅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3.2.2 儿童安全座椅模型的建立 | 第36-40页 |
3.2.3 儿童安全座椅五点式背带的建立 | 第40-41页 |
3.2.4 三点式汽车安全带的建立 | 第41-42页 |
3.2.5 假人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3.3 仿真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43-47页 |
3.3.1 测试和仿真中CRS台车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3.3.2 运动学响应和损伤曲线对比 | 第44-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四章 基于CRS动态载荷的3岁儿童胸腹部软组织器官损伤分析 | 第48-58页 |
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49-50页 |
4.2 儿童乘员的运动学响应 | 第50-51页 |
4.3 儿童乘员胸部损伤参数分析 | 第51-53页 |
4.4 胸部内脏器官应力云图分析 | 第53-56页 |
4.4.1 肋骨 | 第53-54页 |
4.4.2 肺组织 | 第54-55页 |
4.4.3 心脏 | 第55页 |
4.4.4 肝脏 | 第55-56页 |
4.5 讨论 | 第56-5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基于动物实验的3岁儿童胸腹部软组织损伤研究 | 第58-66页 |
5.1 动物实验 | 第58-60页 |
5.1.1 实验对象 | 第58-59页 |
5.1.2 测试流程 | 第59-60页 |
5.1.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60页 |
5.2 运动学响应及损伤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5.2.1 小猪运动学响应分析 | 第60-61页 |
5.2.2 损伤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5.3 讨论 | 第64-65页 |
5.4 局限性 | 第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所参与项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