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6-21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6-19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21-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3-29页 |
2.1 分级诊疗相关概念的界定与阐述 | 第23-24页 |
2.2 分级诊疗的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分级诊疗分析评价理论:卫生资源效率理论 | 第24-25页 |
2.2.2 分级诊疗分析完善理论:供应链理论 | 第25-26页 |
2.3 我国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及发展历程 | 第26-29页 |
2.3.1 国内分级诊疗的实施现状 | 第26-27页 |
2.3.2 我国分级诊疗的发展历程 | 第27-29页 |
第3章 湖南省分级诊疗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 第29-43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29-30页 |
3.2 湖南省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 第30-34页 |
3.2.1 湖南省医疗机构配置情况 | 第30-31页 |
3.2.2 湖南省床位数分级配置情况 | 第31-33页 |
3.2.3 湖南省卫生人员数分级配置情况 | 第33-34页 |
3.3 湖南省医疗服务利用的分级现状 | 第34-38页 |
3.3.1 湖南省总诊疗人次数变化分级利用情况 | 第34-36页 |
3.3.2 湖南省住院人次数分级利用情况 | 第36-37页 |
3.3.3 湖南省病床使用率分级利用情况 | 第37-38页 |
3.4 调研资料分析 | 第38-41页 |
3.4.1 调查问卷整理分析 | 第38-41页 |
3.5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1-43页 |
第4章 湖南省推行分级诊疗的困境 | 第43-49页 |
4.1 患者无序就医 | 第43-44页 |
4.1.1 传统观念影响 | 第43页 |
4.1.2 患者需求增高 | 第43-44页 |
4.1.3 患者移动性增加 | 第44页 |
4.2 公立医院盲目扩张 | 第44页 |
4.2.1 医院的功能定位不明确 | 第44页 |
4.2.2 医院看重门诊服务 | 第44页 |
4.3 基层医疗机构综合医疗水平低 | 第44-46页 |
4.3.1 基层医疗人员水平低 | 第44-45页 |
4.3.2 基础医疗设施不足 | 第45-46页 |
4.3.3 基本药物制度限制 | 第46页 |
4.4 政策不明朗 | 第46-49页 |
4.4.1 宣传力度不够 | 第46-47页 |
4.4.2 分级诊疗制度设计不到位 | 第47-48页 |
4.4.3 医疗保险政策缺乏强制性的约束机制 | 第48-49页 |
第5章 国内外分级诊疗的先进经验及其借鉴意义 | 第49-57页 |
5.1 国内外分级诊疗的先进经验分析 | 第49-55页 |
5.1.1 英国由政府机构主导的强制分级诊疗 | 第49-51页 |
5.1.2 美国医疗保险机构主导的分级诊疗 | 第51-52页 |
5.1.3 日本的区域医疗层级式分级诊疗 | 第52-53页 |
5.1.4 青海省严格规范的转诊机制 | 第53-54页 |
5.1.5 上海市完善的家庭医生制度 | 第54-55页 |
5.2 国内外分级诊疗的先进经验对湖南省的借鉴意义 | 第55-57页 |
5.2.1 规范化的全科医生培养机制 | 第55页 |
5.2.2 市场参与分级诊疗 | 第55页 |
5.2.3 各县市因地制宜实施分级诊疗 | 第55-56页 |
5.2.4 制定家庭医生培养机制 | 第56页 |
5.2.5 严格制定转诊标准 | 第56-57页 |
第6章 湖南省推行分级诊疗的发展对策 | 第57-65页 |
6.1 提高湖南省全体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知水平 | 第57-58页 |
6.2 继续加大湖南省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力度 | 第58-59页 |
6.3 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综合能力 | 第59-61页 |
6.3.1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 第59-60页 |
6.3.2 加快基层医师队伍的建设 | 第60-61页 |
6.4 健全分级诊疗相关配套政策 | 第61-62页 |
6.5 加快医疗保险的改革制度 | 第62-63页 |
6.6 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 | 第63页 |
6.7 建立统一医疗信息系统 | 第63-64页 |
6.8 加强湖南省“桃江模式”的医联体建设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附录 | 第73-89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