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1.1 智能交通 | 第17-19页 |
1.1.2 车联网技术 | 第19-21页 |
1.2 研究的对象 | 第21-22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22-25页 |
1.4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6-27页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27-2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1.5.2 创新点 | 第28-29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29-43页 |
2.1 车辆跟驰模型及参数标定 | 第29-38页 |
2.1.1 相对速度模型 | 第29-32页 |
2.1.2 安全距离模型 | 第32-34页 |
2.1.3 理想速度模型 | 第34-36页 |
2.1.4 生理-心理模型 | 第36-37页 |
2.1.5 模糊逻辑模型 | 第37-38页 |
2.2 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模型 | 第38-39页 |
2.2.1 基于RV模型的双向控制模型 | 第38页 |
2.2.2 基于OV模型的双向控制模型 | 第38-39页 |
2.3 车辆跟驰模型稳定性文献综述 | 第39-41页 |
2.4 当前研究的不足 | 第41-43页 |
第3章 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方法 | 第43-61页 |
3.1 车辆跟驰模型参数标定及存在的问题 | 第43-45页 |
3.1.1 车辆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方法简介 | 第43-44页 |
3.1.2 车辆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方法中的问题 | 第44-45页 |
3.2 车辆跟驰模型积累误差稳定性分析 | 第45-48页 |
3.3 改进的车辆跟驰模型参数标定方法 | 第48-50页 |
3.3.1 不合理交通现象惩罚方法 | 第48-49页 |
3.3.2 误差权重方法 | 第49-50页 |
3.4 仿真实验设计和结果评价 | 第50-55页 |
3.4.1 实验数据说明 | 第50-52页 |
3.4.2 仿真过程说明 | 第52-53页 |
3.4.3 仿真结果评价方案 | 第53-55页 |
3.5 结果分析 | 第55-59页 |
3.5.1 参数评定结果 | 第55-57页 |
3.5.2 积累误差分析 | 第57-59页 |
3.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模型建立及控制特性分析 | 第61-74页 |
4.1 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模型 | 第61-63页 |
4.1.1 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模型框架 | 第61-62页 |
4.1.2 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模型建立 | 第62-63页 |
4.2 仿真实验设计 | 第63-65页 |
4.2.1 模型调整 | 第63-64页 |
4.2.2 实验数据 | 第64页 |
4.2.3 模型标定 | 第64-65页 |
4.3 评价方法 | 第65-66页 |
4.3.1 标定结果评价 | 第65-66页 |
4.3.2 前向控制和后向控制行为比较分析 | 第66页 |
4.4 结果分析 | 第66-73页 |
4.4.1 模型标定结果分析 | 第66-70页 |
4.4.2 前向控制和后向控制加速度特点分析 | 第70-73页 |
4.5 小节 | 第73-74页 |
第5章 考虑后车的车辆跟驰模型稳定性分析 | 第74-96页 |
5.1 车辆跟驰模型稳定性分析方法 | 第74-79页 |
5.1.1 理论分析法 | 第74-78页 |
5.1.2 虚拟环形路仿真分析 | 第78-79页 |
5.2 CA模型线性稳定性理论分析 | 第79-91页 |
5.2.1 考虑后车的Gipps车辆跟驰模型 | 第79-82页 |
5.2.2 考虑后车的Gipps车辆跟驰模型线性稳定性分析 | 第82-84页 |
5.2.3 数值仿真 | 第84-91页 |
5.3 RV和OV模型虚拟环形路仿真分析 | 第91-94页 |
5.4 小结 | 第94-96页 |
结论 | 第96-98页 |
致谢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8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