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15页 |
1.1 问题起源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1.3 问题的确定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1-13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第2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5页 |
2.1.1 民族地区概念和特点 | 第15页 |
2.2 课程资源的概念、分类 | 第15-17页 |
2.2.1 课程资源的概念 | 第15页 |
2.2.2 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15-17页 |
2.3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3.1 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 第17页 |
2.3.2 人本主义学习观 | 第17页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7页 |
2.3.4 多元文化课教育及课程理论 | 第17-19页 |
第3章 凉山州西昌市地方物理课程资源以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第19-32页 |
3.1 凉山州西昌市课程资源分析 | 第19-26页 |
3.1.1 凉山州西昌市自然资源中可开发利用的物理课程资源浅析 | 第19-23页 |
3.1.2 凉山州民族文化中所蕴含的可开发利用的物理课程资源 | 第23-25页 |
3.1.3 凉山州彝族生产生活中可开发利用的物理课程资源 | 第25-26页 |
3.2 凉山州西昌市地方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现状 | 第26-30页 |
3.2.1 现状调查概况 | 第26-30页 |
3.3 调查及访谈结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凉山州西昌市地方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原则与途径分析 | 第32-37页 |
4.1 凉山州西昌市地方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4.1.1 适应性原则 | 第32页 |
4.1.2 针对性原则 | 第32页 |
4.1.3 开放性原则 | 第32-33页 |
4.1.4 经济性原则 | 第33页 |
4.1.5 适度性原则 | 第33页 |
4.2 凉山州西昌市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 第33-37页 |
4.2.1 培养地方课程资源意识 | 第33页 |
4.2.2 开发利用教师、学生以及家庭成员等人力资源 | 第33-34页 |
4.2.3 有效的开发利用富有特色生产生活方式、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 第34页 |
4.2.4 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挖掘物理教学资源 | 第34-35页 |
4.2.5 加强实验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35-37页 |
第5章 凉山州西昌市物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研究 | 第37-47页 |
5.1 利用彝族乐器进行的《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 第37-39页 |
5.2 利用彝族杆杆酒原理进行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 第39-43页 |
5.3 利用凉山州西昌市太阳能资源进行《太阳能》的教学设计 | 第43-45页 |
5.4 感受动量定理的课外活动设计 | 第45-47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49页 |
附录A 教师调查问卷 | 第49-51页 |
附录B 学生调查问卷 | 第51-52页 |
附录C 教师访谈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6页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