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青少年心理学论文

初中生反事实思维的特点及其对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前言第9-11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1 理论意义第10页
        1.2.2 实践意义第10-1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及问题提出第11-21页
    2.1 反事实思维的研究第11-15页
        2.1.1 反事实思维的概念第11页
        2.1.2 反事实思维的类型第11-12页
        2.1.3 反事实思维的功能第12-13页
        2.1.4 反事实思维的影响因素第13-14页
        2.1.5 反事实思维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2.2 社会适应的研究第15-17页
        2.2.1 社会适应及社会适应行为的概念第15-16页
        2.2.2 社会适应行为的相关研究第16-17页
    2.3 情绪的研究第17-18页
        2.3.1 情绪的概念及分类第17页
        2.3.2 反事实思维引发的情绪第17-18页
    2.4 反事实思维、情绪、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第18-20页
        2.4.1 反事实思维与情绪的相关研究第19页
        2.4.2 情绪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第19-20页
        2.4.3 反事实思维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第20页
    2.5 问题提出第20-21页
第3章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21-22页
    3.1 研究目的第21页
    3.2 研究假设第21-22页
第4章 预实验: 部分《反事实思维问卷》的编制与整理第22-24页
第5章 研究一: 事件情境性质与结果效价对反事实思维影响第24-31页
    5.1 研究目的第24页
    5.2 研究方法第24-25页
        5.2.1 被试第24页
        5.2.2 实验设计第24-25页
        5.2.3 研究工具第25页
        5.2.4 研究过程第25页
        5.2.5 结果处理第25页
    5.3 研究结果第25-28页
        5.3.1 不同事件性质类型在不同结果效价下的满意度差异分析第25-26页
        5.3.2 初中生反事实思维的性别、年级、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差异第26-27页
        5.3.3 不同事件情境性质及结果效价下的反事实思维总量分析第27页
        5.3.4 不同结果效价下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主效应差异分析第27页
        5.3.5 不同事件情境性质下上行、下行反事实思维主效应差异分析第27-28页
        5.3.6 不同事件情境性质及结果效价交互作用下上、下行反事实思维差异分析第28页
    5.4 讨论第28-31页
        5.4.1 初中生反事实思维在人口学变量上差异的讨论第28-29页
        5.4.2 不同事件性质类型及结果效价下的反事实思维总量的讨论第29页
        5.4.3 不同事件性质类型及结果效价下主效应及交互效应的讨论第29-31页
第6章 研究二: 初中生反事实思维、情绪及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第31-40页
    6.1 研究目的第31页
    6.2 研究方法第31-32页
        6.2.1 被试第31页
        6.2.2 研究工具第31-32页
        6.2.3 研究过程第32页
        6.2.4 结果处理第32页
    6.3 研究结果第32-37页
        6.3.1 不同反事实思维方向者的情绪的差异分析第32页
        6.3.2 初中生社会适应行为的性别、年级和独生子女等人口学变量分析第32-34页
        6.3.3 初中生反事实思维方向、情绪与社会适应的相关研究第34-36页
        6.3.4 情绪在反事实思维方向与社会适应行为间的中介作用第36-37页
    6.4 讨论第37-40页
        6.4.1 不同反事实思维方向者的情绪的差异讨论第37页
        6.4.2 初中生社会适应行为的人口学变量分析讨论第37-38页
        6.4.3 初中生反事实思维方向、情绪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讨论第38-40页
第7章 总讨论第40-41页
    7.1 关于研究中可能存在的疲劳效应的讨论第40页
    7.2 关于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讨论第40-41页
第8章 结论与不足第41-42页
    8.1 研究结论第41页
    8.2 不足与展望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附录第46-53页
致谢第53页

论文共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幼儿教师智慧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