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导论 | 第7-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7-8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8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8-14页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8-11页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4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5.1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 | 第15-16页 |
2 贵州省教育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 第16-37页 |
2.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贵州教育(1950-1957) | 第16-20页 |
2.2 “大跃进”与调整时期的贵州教育(1958-1965) | 第20-22页 |
2.3 “文化大革命”中的贵州教育(1966-1976) | 第22-23页 |
2.4 改革开放时期的贵州教育(1977-2013) | 第2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贵州省教育水平分布概括分析 | 第37-58页 |
3.1 数据来源说明、处理及统计描述 | 第37-39页 |
3.1.1 数据来源说明 | 第37页 |
3.1.2 数据处理过程描述 | 第37-38页 |
3.1.3 主要变量说明 | 第38-39页 |
3.2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概括 | 第39-56页 |
3.2.1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的性别差异 | 第41页 |
3.2.2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的时代差异 | 第41-44页 |
3.2.3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的城乡差异 | 第44-46页 |
3.2.4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的民族差异 | 第46-50页 |
3.2.5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的独生子女差异 | 第50-55页 |
3.2.6 子代教育水平分布的家庭情况差异 | 第55-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4 贵州省教育代际流动水平概括分析 | 第58-75页 |
4.1 转换矩阵法与教育代际流动原理简介 | 第58-59页 |
4.2 贵州省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分析 | 第59-73页 |
4.2.1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性别差异 | 第62-66页 |
4.2.2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时代差异 | 第66-68页 |
4.2.3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城乡差异 | 第68-70页 |
4.2.4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民族差异 | 第70-71页 |
4.2.5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独生子女差异 | 第71-7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5 贵州省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影响因素研究 | 第75-83页 |
5.1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 第75-78页 |
5.1.1 经济资本 | 第76页 |
5.1.2 文化资本 | 第76-78页 |
5.1.3 社会资本 | 第78页 |
5.2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78-82页 |
5.2.1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单变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79-80页 |
5.2.2 教育代际流动水平多变量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 第80-82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83-9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3-84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84-89页 |
6.2.1 针对性别差异的政策建议 | 第84-86页 |
6.2.2 针对城乡差异的政策建议 | 第86-87页 |
6.2.3 针对民族差异的政策建议 | 第87-8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