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讲台变迁看教师专业发展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0-22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一)教室空间之变 | 第10页 |
(二)个人兴趣 | 第10-11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一)关于讲台的研究 | 第11-13页 |
(二)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 第13-15页 |
(三)关于讲台变迁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四、基本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一)讲台 | 第18-19页 |
(二)讲台变迁 | 第19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 | 第19页 |
五、研究内容 | 第19页 |
六、研究过程与方法 | 第19-22页 |
(一)研究过程 | 第19-2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讲台的前世今生 | 第22-36页 |
一、讲台之本 | 第22-28页 |
(一)讲台溯源 | 第22-23页 |
(二)讲台的形态 | 第23-26页 |
(三)讲台的构成要件 | 第26-27页 |
(四)讲台的作用 | 第27-28页 |
二、教师与讲台同生共长 | 第28-33页 |
(一)祭坛与巫师 | 第28-30页 |
(二)讲坛与圣贤 | 第30-31页 |
(三)讲台与教师 | 第31-33页 |
三、教育、教师与讲台的关系 | 第33-36页 |
(一)社会发展作用于教育发展 | 第33页 |
(二)教育发展作用于讲台演变 | 第33-34页 |
(三)讲台变迁投射教师专业发展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讲台上下的教师 | 第36-44页 |
一、讲台:诠释教师专业知识的平台 | 第36-40页 |
(一)专业学科知识 | 第36-38页 |
(二)学科教学知识的运用 | 第38-40页 |
二、讲台:教师专业能力的彰显 | 第40-42页 |
(一)教师能力结构 | 第40页 |
(二)学生管理手段之一 | 第40-42页 |
三、讲台:教师专业理念深化的抓手之一 | 第42-44页 |
(一)教师专业理念 | 第42页 |
(二)学生上讲台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讲台去留之见 | 第44-56页 |
一、讲台无用论 | 第44-49页 |
(一)滋长教师权威 | 第44-45页 |
(二)学生是讲台的“主人” | 第45-47页 |
(三)师生关系的分水岭 | 第47-48页 |
(四)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 第48-49页 |
二、“鸡肋”讲台 | 第49-51页 |
(一)教学用具无处安放 | 第49-50页 |
(二)教师仪式感的标志 | 第50-51页 |
三、讲台神圣不可“侵” | 第51-54页 |
(一)彰显教师权威 | 第51-52页 |
(二)师者的仁爱之心与责任担当 | 第52-53页 |
(三)学科性质需要讲台 | 第53页 |
(四)增加安全感 | 第53-54页 |
四、研究之思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教师专业发展与明日讲台 | 第56-65页 |
一、教师专业发展之“明环境” | 第56-60页 |
(一)新时代新要求 | 第56-57页 |
(二)人工智能中的教育 | 第57-58页 |
(三)智能教育中的讲台 | 第58-60页 |
二、教师专业发展之“明他人” | 第60-62页 |
(一)明学生的成长规律 | 第60-61页 |
(二)明同事的“长短” | 第61页 |
(三)明家长的“秘密” | 第61-62页 |
三、教师专业发展之“明自我” | 第62-65页 |
(一)明专业理念的充盈与更新 | 第62-63页 |
(二)明能力结构的欠缺与提升 | 第63页 |
(三)明专业知识的固化与破冰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附录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