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与发展: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的纸介考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3-20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二)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三) 论文价值、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一、主体解释空间概念界定 | 第20-27页 |
(一) 主体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1.哲学中的主体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2.教育学中的主体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3.本文的主体概念界定 | 第22页 |
(二) 主体解释概念界定 | 第22-25页 |
1.哲学中的主体解释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教育学中的主体解释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3.本文的主体解释概念界定 | 第25页 |
(三) 主体解释空间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1.主体解释空间是一种权利 | 第25-26页 |
2.主体解释空间是一种体验 | 第26页 |
3.主体解释空间是一种视域融合 | 第26-27页 |
二、纸介考试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27-35页 |
(一) 纸介考试现状调查 | 第27-28页 |
1.调查对象及内容 | 第27页 |
2.调查过程及方法 | 第27-28页 |
3.调查目的及意义 | 第28页 |
(二) 纸介考试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1.试卷题型结构分布不均 | 第28-29页 |
2.考试内容忽视“三维目标” | 第29-31页 |
3.试卷标准过于“标准化” | 第31页 |
4.试卷结果忽视学生背景经验 | 第31-32页 |
(三) 纸介考试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第32-34页 |
1.主观题批阅困难 | 第32页 |
2.试卷内容对主体重视不够 | 第32-33页 |
3.教师没有给主体预留解释的权利 | 第33页 |
4.乡镇学校学生背景经验不足 | 第33-34页 |
(四) 实践调查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1.主观题更能给主体留有解释空间 | 第34页 |
2.试卷评价时以统一标准 | 第34页 |
3.乡村学校增加实践性课程设置 | 第34-35页 |
三、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的纸介考试 | 第35-46页 |
(一) 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纸介考试的理念 | 第35-37页 |
1.试卷评价目标注重学生发展 | 第35-36页 |
2.试卷评价过程给主体留有解释空间 | 第36页 |
3.评价结果使学生具有创新能力 | 第36-37页 |
(二) 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纸介考试理论基础 | 第37-41页 |
1.解释学理论 | 第37-38页 |
2.教育学基础 | 第38-39页 |
3.心理学基础 | 第39-41页 |
(三) 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纸介考试价值取向 | 第41-44页 |
1.作为反馈信息 | 第42-43页 |
2.创新教育理念 | 第43页 |
3.促进学生发展 | 第43-44页 |
(四) 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纸介考试特点 | 第44-46页 |
1.纸介考试对话课程内容 | 第44页 |
2.纸介考试理解课程实施 | 第44-45页 |
3.纸介考试反思课程结果 | 第45-46页 |
四、关照主体解释空间的纸介考试原则 | 第46-50页 |
(一) 解释性原则 | 第46-47页 |
1.解释具有发展性 | 第46页 |
2.解释具有理解性 | 第46-47页 |
3.解释具有对话性 | 第47页 |
(二) 主体性原则 | 第47-49页 |
1.塑造主体性 | 第48页 |
2.建构主体性 | 第48页 |
3.超越主体性 | 第48-49页 |
(三) 发展性原则 | 第49-50页 |
1.树立“全人观” | 第49页 |
2.扩宽个性发展空间 | 第49页 |
3.打破模式化 | 第49-50页 |
五、关照主体解释空间试卷评价的实现策略 | 第50-58页 |
(一) 优化试卷题型结构 | 第50-52页 |
1.单项选择题题设留有解释空间 | 第51页 |
2.多项选择题选项给学生留有解释空间 | 第51页 |
3.填空题答案给学生留有解释空间 | 第51-52页 |
4.简答题题目设置给学生留有解释空间 | 第52页 |
(二) 合理分布试卷内容 | 第52-53页 |
1.关照结构不良知识 | 第52页 |
2.均衡“三维目标” | 第52-53页 |
3.吸纳学生背景经验 | 第53页 |
(三) 完善试卷标准 | 第53-55页 |
1.实现多元的评价标准 | 第53-54页 |
2.完善教育监督和问责机制 | 第54页 |
3.推进多样的评分制度 | 第54-55页 |
4.改善评价动机 | 第55页 |
(四) 反馈试卷结果 | 第55-58页 |
1.试卷结果作为一种信息反馈 | 第56页 |
2.试卷结果促进课程更好的发展 | 第56-57页 |
3.试卷结果促进人的发展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