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还乡”母题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解读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3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教学实践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选题研究的必然性和创新性 | 第15-16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6-19页 |
第2章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教学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9-35页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9-22页 |
2.1.1 母题 | 第19-20页 |
2.1.2 “还乡”母题 | 第20-21页 |
2.1.3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 | 第21-22页 |
2.2 原型批评理论 | 第22-31页 |
2.2.1 “原型”辨析 | 第22-24页 |
2.2.2 原型意义 | 第24-26页 |
2.2.3 原型象征 | 第26-27页 |
2.2.4 叙事结构的原型 | 第27-28页 |
2.2.5 批评方法 | 第28-29页 |
2.2.6 原型批评理论与“还乡”母题作品教学的契合点 | 第29-31页 |
2.3 课程标准 | 第31-35页 |
2.3.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 第31页 |
2.3.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 第31-32页 |
2.3.3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 第32页 |
2.3.4 课程标准下的研究价值性 | 第32-35页 |
第3章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原型体系构建 | 第35-67页 |
3.1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统计与分析 | 第35-37页 |
3.1.1 标准与依据 | 第35页 |
3.1.2 统计与分类 | 第35-36页 |
3.1.3 价值与分析 | 第36-37页 |
3.2 意象特征词体系构建 | 第37-55页 |
3.2.1 等级模型结构与分析 | 第37-46页 |
3.2.2 原型象征分类 | 第46-52页 |
3.2.3 原型意义体系 | 第52-55页 |
3.3 原型结构体系 | 第55-60页 |
3.3.1 抒情性文体结构模式 | 第56-57页 |
3.3.2 叙事性文体结构模式 | 第57-58页 |
3.3.3 哲理性文体 | 第58页 |
3.3.4 原型叙事理论下的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3.4 原型文化体系 | 第60-65页 |
3.4.1 寻根归祖与游子回归 | 第61-62页 |
3.4.2 英雄气节与回归土地 | 第62-63页 |
3.4.3 现实矛盾与精神慰藉 | 第63-64页 |
3.4.4 精神内疚与自我醒悟 | 第64页 |
3.4.5 现实不满与故乡革新 | 第64-65页 |
3.5 整体体系框架 | 第65-67页 |
第4章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解读研究 | 第67-73页 |
4.1 解读原则 | 第67-68页 |
4.1.1 整体和细节结合 | 第67页 |
4.1.2 单一与对比结合 | 第67-68页 |
4.1.3 历史与现代结合 | 第68页 |
4.1.4 理解与建构结合 | 第68页 |
4.2 解读思路 | 第68-69页 |
4.3 鲁迅《故乡》解读范例 | 第69-73页 |
4.3.1 意象特征词解读 | 第69-70页 |
4.3.2 叙事结构解读 | 第70-71页 |
4.3.3 象征与对比解读 | 第71-73页 |
第5章 中学语文“还乡”母题作品教学实践研究 | 第73-89页 |
5.1 教学实践现状 | 第73-75页 |
5.1.1 传统方向,未采用恰当理论 | 第73-74页 |
5.1.2 适用广泛,未凸显作品特色 | 第74页 |
5.1.3 单一文本,未涉及整体对比 | 第74-75页 |
5.1.4 局限细节,未采用合适方法 | 第75页 |
5.2 教学思路与框架 | 第75-77页 |
5.2.1 以任务型教学法为主教学思路 | 第75-76页 |
5.2.2 任务设定与问题展示 | 第76-77页 |
5.3 教学实施与过程(以《土地的誓言》为例) | 第77-80页 |
5.3.1 任务群学习一:意象特征词的原型分类 | 第77-78页 |
5.3.2 任务群学习二:抒情性原型结构的定位 | 第78-79页 |
5.3.3 任务群学习三:对比阅读,锁定“还乡”异同点 | 第79页 |
5.3.4 任务群学习四:关注矛盾,丰富“还乡”精神与文化 | 第79-80页 |
5.4 教学设计方案(以《天净沙·秋思》为例) | 第80-84页 |
5.4.1 教学内容与安排 | 第80页 |
5.4.2 教学目标 | 第80页 |
5.4.3 教学重、难点 | 第80-81页 |
5.4.4 教学过程 | 第81-84页 |
5.4.5 教学评价 | 第84页 |
5.5 专题教学尝试 | 第84-86页 |
5.5.1 小型专题教学 | 第84-85页 |
5.5.2 中型专题教学 | 第85页 |
5.5.3 大型专题教学 | 第85-86页 |
5.6 教学价值与意义 | 第86-87页 |
5.6.1 运用原型批评,把握“还乡”文化 | 第86页 |
5.6.2 熟悉原型途径,提升写作能力 | 第86-87页 |
5.6.3 完善任务群学习,培养核心素养 | 第87页 |
5.6.4 开拓新型模式,创新课堂教学 | 第87页 |
5.7 教学问题与展望 | 第87-89页 |
5.7.1 问题和局限 | 第87-88页 |
5.7.2 借鉴和发展 | 第88-89页 |
结语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附录 | 第95-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