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5页 |
1.1.1 中国接触镜配戴率逐年稳步提升 | 第14-15页 |
1.1.2 国内接触镜行业竞争不断加剧 | 第15页 |
1.1.3 海昌公司品牌战略面临的问题 | 第15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1 提升品牌影响力 | 第15-16页 |
1.2.2 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16页 |
1.2.3 为接触镜行业的战略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 第16页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第16-19页 |
1.3.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4 品牌战略相关理论 | 第19-23页 |
1.4.1 品牌的概念与强势品牌的特征 | 第19-20页 |
1.4.2 战略的概念 | 第20-21页 |
1.4.3 品牌战略的概念与分类 | 第21-23页 |
第二章 海昌公司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23-37页 |
2.1 海昌公司的外部宏观环境因素 | 第23-29页 |
2.1.1 法律环境因素 | 第23页 |
2.1.2 经济环境因素 | 第23-26页 |
2.1.3 社会/文化环境因素 | 第26-27页 |
2.1.4 技术因素 | 第27-29页 |
2.2 国内接触镜行业现状 | 第29-30页 |
2.3 国内接触镜行业竞争状况 | 第30-35页 |
2.3.1 替代品的威胁 | 第31-32页 |
2.3.2 潜在竞争者的威胁 | 第32-33页 |
2.3.3 购买者议价能力 | 第33页 |
2.3.4 供应商议价能力 | 第33-34页 |
2.3.5 现有企业的竞争 | 第34-35页 |
2.4 国内接触镜市场需求特征 | 第35-37页 |
2.4.1 国内接触镜配戴率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水平 | 第35-36页 |
2.4.2 频繁更换型和抛弃型镜片市场成长迅速 | 第36页 |
2.4.3 彩色接触镜市场需求旺盛,特殊类型镜片市场潜力巨大 | 第36-37页 |
第三章 海昌公司的品牌战略现状分析 | 第37-50页 |
3.1 金可集团概况 | 第37-38页 |
3.2 海昌品牌的起源 | 第38-39页 |
3.3 海昌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39-40页 |
3.4 海昌公司总体销售状况 | 第40-41页 |
3.5 海昌公司品牌战略发展现状 | 第41-48页 |
3.5.1 品牌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41-46页 |
3.5.2 海昌和海俪恩品牌的市场定位 | 第46-47页 |
3.5.3 消费者特征 | 第47-48页 |
3.6 海昌公司品牌战略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3.6.1 品牌的市场定位不清晰 | 第48页 |
3.6.2 品牌组合不能满足高端市场的需求 | 第48页 |
3.6.3 产品结构不能满足接触镜市场的发展趋势 | 第48-49页 |
3.6.4 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 第49页 |
3.6.5 相关领域的人才甄选不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海昌公司品牌战略规划 | 第50-72页 |
4.1 品牌战略规划思路 | 第50-58页 |
4.1.1 海昌公司的SWOT分析 | 第50-56页 |
4.1.2 品牌战略方案的匹配 | 第56-58页 |
4.2 多品牌战略升级 | 第58-62页 |
4.2.1 品牌战略选择 | 第58-61页 |
4.2.2 创建高端市场的品牌 | 第61-62页 |
4.3 本土品牌国际化战略 | 第62-64页 |
4.3.1 海昌公司迈进全球市场所面临的一些困难 | 第62-63页 |
4.3.2 海昌公司实现本土品牌国际化的路径思考 | 第63-64页 |
4.4 海昌品牌营销战略 | 第64-69页 |
4.4.1 产品体系规划 | 第64-66页 |
4.4.2 定价策略 | 第66页 |
4.4.3 促销策略 | 第66页 |
4.4.4 渠道策略 | 第66-67页 |
4.4.5 建立品牌形象规划系统 | 第67-69页 |
4.5 海俪恩品牌营销战略 | 第69-72页 |
4.5.1 产品体系规划 | 第69页 |
4.5.2 定价策略 | 第69页 |
4.5.3 促销策略 | 第69页 |
4.5.4 渠道策略 | 第69-70页 |
4.5.5 建立品牌形象规划系统 | 第70-72页 |
第五章 海昌公司品牌战略实施保障 | 第72-77页 |
5.1 品牌研发战略 | 第72-74页 |
5.1.1 加大研发投资力度 | 第72页 |
5.1.2 制定和实施研发计划 | 第72-73页 |
5.1.3 建立健全有效的研发机制 | 第73-74页 |
5.1.4 加强研发人才培养 | 第74页 |
5.2 品牌服务提升 | 第74-75页 |
5.3 信息化建设 | 第75页 |
5.4 团队建设 | 第75-77页 |
第六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 | 第77-80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进一步研究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3-84页 |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