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3-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14-21页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1.2.3 简要评价 | 第21页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1.5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创新 | 第23-24页 |
1.5.2 研究不足 | 第24-25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25-31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5-29页 |
2.1.1 新生代农民工 | 第25-26页 |
2.1.2 职业培训模式 | 第26-27页 |
2.1.3 培训共同体 | 第27-2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9-30页 |
2.2.2 合作教学理论 | 第30页 |
2.2.3 终身教育理论 | 第30-31页 |
3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第31-37页 |
3.1 政府主导模式 | 第31-33页 |
3.1.1 模式概况 | 第31-33页 |
3.1.2 存在的问题 | 第33页 |
3.2 企业主导模式 | 第33-35页 |
3.2.1 模式概况 | 第33-34页 |
3.2.2 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3.3 职业培训院校主导模式 | 第35页 |
3.3.1 模式概况 | 第35页 |
3.3.2 存在的问题 | 第35页 |
3.4 校企合作职业培训模式 | 第35-37页 |
3.4.1 模式概况 | 第35-36页 |
3.4.2 存在的问题 | 第36-37页 |
4 培训共同体: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新模式 | 第37-51页 |
4.1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共同体构建的必要性 | 第37-41页 |
4.1.1 满足时代需求 | 第37-38页 |
4.1.2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发展要求 | 第38-40页 |
4.1.3 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诉求 | 第40-41页 |
4.1.4 整合各大主体资源的有效措施 | 第41页 |
4.2 培训共同体构建的原则 | 第41-42页 |
4.2.1 以人为本原则 | 第41页 |
4.2.2 灵活性原则 | 第41-42页 |
4.2.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42页 |
4.2.4 层次性原则 | 第42页 |
4.3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总体思路和构建模型 | 第42-45页 |
4.3.1 构建的总体思路 | 第43页 |
4.3.2 培训共同体模型 | 第43-45页 |
4.4 培训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要素和运行机制 | 第45-51页 |
4.4.1 基本要素 | 第45-48页 |
4.4.2 运行机制 | 第48-51页 |
5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共同体构建的路径 | 第51-57页 |
5.1 建立共同愿景 | 第51页 |
5.2 抓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共同体的管理队伍建设 | 第51-52页 |
5.2.1 组建一支管理人员队伍 | 第52页 |
5.2.2 规范一套管理队伍的流程 | 第52页 |
5.3 建立一支稳定的师资队伍 | 第52-55页 |
5.3.1 甄选优秀教师 | 第53页 |
5.3.2 引导教师树立奉献精神 | 第53页 |
5.3.3 建立三师共育的师资培训体系 | 第53-55页 |
5.3.4 完善教师福利政策 | 第55页 |
5.4 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共同体外部保障 | 第55-57页 |
5.4.1 提供坚实软保障 | 第55-56页 |
5.4.2 建设创新硬保障 | 第56-5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