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12页 |
1.2 流行语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1.2.1 流行语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流行语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3 选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16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4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汉语流行语概说 | 第17-25页 |
2.1 流行语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1 学界已有的对“流行语”的界定 | 第17-18页 |
2.1.2 本文对“流行语”的界定 | 第18页 |
2.2 流行语的分类 | 第18-22页 |
2.2.1 新造词语 | 第18-19页 |
2.2.2 旧词新用 | 第19页 |
2.2.3 外来词语 | 第19-20页 |
2.2.4 方言 | 第20页 |
2.2.5 大众传媒流行语 | 第20-22页 |
2.3 流行语特征 | 第22-23页 |
2.3.1 时代性 | 第22页 |
2.3.2 动态性 | 第22页 |
2.3.3 独创性 | 第22-23页 |
2.3.4 简洁生动性 | 第23页 |
2.3.5 非正式性 | 第23页 |
2.4 对流行语的态度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对外汉语教学中开展流行语教学的必要性 | 第25-28页 |
3.1 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 | 第25-26页 |
3.1.1 社会时代发展推动流行语进入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 第25页 |
3.1.2 流行语改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内容 | 第25-26页 |
3.2 流行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 | 第26-28页 |
3.2.1 提升学习积极性,增加教学趣味性 | 第26页 |
3.2.2 提高汉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 第26-27页 |
3.2.3 有助于汉语学习者深入了解中国文化 | 第27-28页 |
第四章 流行语进入泰国汉语课堂教学调查与分析 | 第28-45页 |
4.1 基于泰国学生学习和使用流行语情况的调查和分析 | 第28-40页 |
4.1.1 调查目的 | 第28页 |
4.1.2 调查对象 | 第28页 |
4.1.3 调查方法 | 第28-29页 |
4.1.4 调查内容 | 第29-31页 |
4.1.5 调查结果 | 第31-32页 |
4.1.6 调查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4.1.7 流行语教学融入泰国汉语课堂的可行性 | 第34-38页 |
4.1.8 泰国学生学习汉语流行语的难点 | 第38-40页 |
4.1.9 基于调查结果的总结 | 第40页 |
4.2 对泰汉语教师教授流行语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40-45页 |
4.2.1 调查对象和内容的说明 | 第40-41页 |
4.2.2 问卷调查结果 | 第41-42页 |
4.2.3 教师访谈分析 | 第42-43页 |
4.2.4 基于在泰汉语教师对于流行语教学情况调查的总结 | 第43-45页 |
第五章 对泰汉语流行语教学策略 | 第45-53页 |
5.1 教材设置 | 第45-46页 |
5.2 课程设置 | 第46-50页 |
5.2.1 口语课教学 | 第47-49页 |
5.2.2 报刊阅读课教学 | 第49-50页 |
5.3 流行语教学建议 | 第50-51页 |
5.3.1 选择合适的教学对象,合理控制教学时间 | 第50页 |
5.3.2 提高重视程度,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 第50页 |
5.3.3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 | 第50-51页 |
5.4 教学方法 | 第51-53页 |
5.4.1 类推型教学法 | 第51页 |
5.4.2 对比还原法 | 第51-52页 |
5.4.3 形象联想法 | 第52页 |
5.4.4 探讨型教学法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63页 |
附录1:关于流行语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调查(针对泰国学生) | 第57-59页 |
附录2:关于流行语在对泰汉语教学中的调查(针对赴泰汉语教师) | 第59-60页 |
附录3:教师访谈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