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船舶工程论文--造船用材料论文--组合材料论文

海工复合材料及防撞结构耐冲击性多尺度模拟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0页
    1.1 课题背景第10-12页
        1.1.1 复合材料简介第10-11页
        1.1.2 海洋环境对结构物的力学作用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6页
        1.2.1 复合材料界面特性研究进展第13页
        1.2.2 复合材料低速冲击研究进展第13-15页
        1.2.3 防撞结构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7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页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工作及思路第17-18页
        1.4.1 单向复合材料细观本构特性模拟第17页
        1.4.2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多尺度模拟第17-18页
        1.4.3 大桥防撞结构优化分析第18页
    1.5 本章小结第18-20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20-28页
    2.1 引言第20页
    2.2 复合材料宏观力学简述第20-21页
    2.3 复合材料细观力学简述第21-23页
    2.4 单层板损伤理论第23-25页
        2.4.1 损伤起始准则第23页
        2.4.2 损伤演化准则第23-25页
    2.5 层合板分层理论第25-26页
    2.6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单向复合材料细观本构特性模拟第28-36页
    3.1 单向增强纤维复合材料刚度数值模拟第28-31页
        3.1.1 模型及边界条件第28-29页
        3.1.2 有限元模拟第29页
        3.1.3 结果分析第29-31页
    3.2 单向增强纤维复合材料横向拉伸强度数值模拟第31-35页
        3.2.1 模型及边界条件第31-32页
        3.2.2 有限元模拟第32页
        3.2.3 结果分析第32-33页
        3.2.4 RVE 横向拉伸本构数值模拟适用范围讨论第33-35页
    3.3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多尺度模拟第36-62页
    4.1 单元类型及材料属性第36-38页
        4.1.1 单元类型第36页
        4.1.2 材料属性第36-38页
    4.2 复合材料层合板低速冲击模拟可靠性分析第38-47页
        4.2.1 碳纤维/环氧层合板低速冲击模拟及其实验对比第39-42页
        4.2.2 石墨/环氧复合材料低速冲击模拟及其实验对比第42-45页
        4.2.3 碳纤维/环氧(AS4/8552)层合板低速冲击模拟及其实验对比第45-47页
    4.3 冲头及试件形状对层合板低速冲击结果的影响第47-52页
        4.3.1 材料选择及层合板设计第47-48页
        4.3.2 结果分析第48-52页
    4.4 层板铺层角度对层合板低速冲击结果的影响第52-56页
        4.4.1 材料选择及层合板设计第52-53页
        4.4.2 结果分析第53-56页
    4.5 简化模拟方法及误差分析第56-60页
        4.5.1 材料选择及层合板设计第56-57页
        4.5.2 结果分析第57-60页
    4.6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五章 大桥防撞结构优化分析第62-82页
    5.1 概念设计及工况选择第62-67页
        5.1.1 防撞结构形式第62-65页
        5.1.2 工况及边界条件第65-67页
    5.2 有限元模拟第67-69页
        5.2.1 单元类型及模拟流程第67页
        5.2.2 材料属性第67-69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69-81页
        5.3.1 初始方案防撞结构有效性校核第69-71页
        5.3.2 结构优化方案第71-78页
        5.3.3 材料优化方案第78-81页
    5.4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2-84页
    6.1 主要结论第82-83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山洪沟防洪治理水文计算研究--以会昌县古坊河为例
下一篇:关于电动汽车充换电站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