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工程意义 | 第10-11页 |
1.3 基于虚拟试验技术的汽车疲劳耐久性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1.3.1 汽车疲劳性能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1-12页 |
1.3.2 虚拟试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第13-15页 |
第2章 车身模型建立及动静态特性校准 | 第15-22页 |
2.1 有限元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2.1.1 有限元法求解过程 | 第15-16页 |
2.1.2 有限元法的程序实现 | 第16-17页 |
2.2 车身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17-18页 |
2.3 车身刚度分析验证 | 第18-20页 |
2.3.1 白车身刚度试验 | 第19页 |
2.3.2 白车身刚度分析及对比验证 | 第19-20页 |
2.4 车身模态分析验证 | 第20-21页 |
2.4.1 白车身模态试验 | 第20-21页 |
2.4.2 白车身模态分析及对比验证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整车仿真模型的构建及悬架 K&C 特性分析 | 第22-34页 |
3.1 ADAMS 软件建模理论基础 | 第22-23页 |
3.1.1 广义坐标选择 | 第22页 |
3.1.2 静力学、运动学初始条件分析 | 第22-23页 |
3.1.3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3页 |
3.2 整车模板化建模 | 第23-24页 |
3.3 柔性体建模 | 第24-27页 |
3.3.1 柔性体建模方法 | 第24-25页 |
3.3.2 车身柔性体 | 第25页 |
3.3.3 稳定杆柔性体 | 第25-27页 |
3.4 刚柔耦合的整车模型 | 第27-30页 |
3.4.1 悬架子系统建模 | 第27-30页 |
3.4.1.1 前悬架模型 | 第27-28页 |
3.4.1.2 后悬架模型 | 第28-30页 |
3.4.2 转向系建模 | 第30页 |
3.4.3 轮胎建模 | 第30页 |
3.4.4 整车模型装配 | 第30页 |
3.5 前后悬架 K&C 特性分析验证 | 第30-3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基于真实路况的耐久性虚拟试验及有效性研究 | 第34-49页 |
4.1 汽车耐久性试验场试验 | 第34-35页 |
4.2 基于真实路况的耐久性虚拟试验方法 | 第35页 |
4.3 虚拟试验道路的建立 | 第35-39页 |
4.3.1 海南汽车试验场 | 第36页 |
4.3.2 构建 ADAMS 路面方法 | 第36-38页 |
4.3.3 基于海南试验场的耐久性虚拟路面 | 第38-39页 |
4.4 控制车速的虚拟试验 | 第39-40页 |
4.5 车身硬点动态载荷提取 | 第40页 |
4.6 虚拟试验方法有效性研究 | 第40-47页 |
4.6.1 海南耐久性路试场试验测试 | 第41-42页 |
4.6.2 三种虚拟试验仿真方案 | 第42-45页 |
4.6.3 基于轮心加速度频域分析对比 | 第45-47页 |
4.6.3.1 功率谱密度的基本概念 | 第45-46页 |
4.6.3.2 频域分析对比结果 | 第46-4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疲劳分析验证及结构优化 | 第49-58页 |
5.1 疲劳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49-52页 |
5.1.1 疲劳寿命预测理论 | 第49页 |
5.1.2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 第49-50页 |
5.1.3 材料疲劳特性曲线 | 第50-52页 |
5.1.3.1 S-N 曲线 | 第50-51页 |
5.1.3.2 材料疲劳性能试验 | 第51-52页 |
5.2 车身结构应力响应 | 第52-54页 |
5.2.1 应力影响系数 | 第52-53页 |
5.2.2 结构应力响应计算方法 | 第53-54页 |
5.3 路试开裂案例 | 第54-55页 |
5.4 案例分析结果及结构优化 | 第55-57页 |
5.4.1 疲劳寿命结果评价方法 | 第55页 |
5.4.2 前轮罩连接板分析结果 | 第55-56页 |
5.4.3 前轮罩连接板结构优化及验证 | 第56-5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