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军与晚清山东社会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导论 | 第10-22页 |
| 一 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 第10-11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 (二) 学术价值 | 第10页 |
| (三) 现实作用 | 第10-11页 |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1-18页 |
| (一) 捻军史的研究 | 第11-15页 |
| (二) 捻军与山东研究 | 第15-18页 |
| 三 学术要点 | 第18-19页 |
| (一) 学术切入点和新学理视点 | 第18-19页 |
| (二)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9页 |
| 四 相关界定 | 第19-22页 |
| (一) 时间 | 第19-20页 |
| (二) 空间 | 第20页 |
| (三) 内容 | 第20页 |
| (四) 关键词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道咸时期的山东社会 | 第22-37页 |
| 一、清政府对山东的统治 | 第22-31页 |
| (一) 晚清山东的行政体制 | 第22-28页 |
| 1. 统治日趋腐朽 | 第24-27页 |
| 2. 军备日益废弛 | 第27-28页 |
| (二) 晚清山东赋役 | 第28-31页 |
| 1. 田赋加派 | 第28-30页 |
| 2. 漕粮改折 | 第30-31页 |
| 二、山东黄运地区社会状况 | 第31-37页 |
| (一) 黄运沿线水旱灾害 | 第31-34页 |
| (二) 黄运地区的社会问题 | 第34-37页 |
| 第二章 山东捻军与政府间战争历程 | 第37-71页 |
| 一 山东本地捻军渊源 | 第37-39页 |
| 二 捻军入鲁与政府平捻 | 第39-71页 |
| (一) 咸丰时期捻军入鲁历程 | 第39-43页 |
| (二) 清政府剿捻诸阶段 | 第43-71页 |
| 1. 僧格林沁入鲁剿捻 | 第43-49页 |
| 2. 曾国藩入鲁剿捻 | 第49-55页 |
| 3. 李鸿章剿捻与捻军败亡 | 第55-71页 |
| 第三章 山东地方政府对捻军的防堵 | 第71-86页 |
| 一 山东地方官员对捻军的防剿 | 第71-81页 |
| (一) 山东省级官员对捻军的防剿 | 第71-78页 |
| (二) 山东基层官员对捻军的防剿 | 第78-81页 |
| 二 朝廷与山东地方官在剿捻中的合作与冲突 | 第81-86页 |
| 第四章 捻军入鲁后山东绅民之反应 | 第86-102页 |
| 一 捻军与山东本地农民武装之互动 | 第86-89页 |
| 二 山东绅民对捻军之抵御 | 第89-102页 |
| (一) 捻军对地方社会之破坏 | 第89-92页 |
| (二) 地方绅民之抵御 | 第92-102页 |
| 1. 组织团练 | 第93-97页 |
| 2. 表率乡里 | 第97-102页 |
| 结论 | 第102-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1-112页 |
| 后记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