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理论论文--汽车动力学及汽车力学论文

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汽车动力学仿真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2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液压互联悬架综述第12-17页
        1.2.1 液压互联悬架的研究背景第12-14页
        1.2.2 互联悬架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第14-16页
        1.2.3 液压互联悬架的构造和原理第16-17页
    1.3 多体动力学及虚拟样机概述第17-19页
        1.3.1 多体动力学研究内容及研究现状第17-18页
        1.3.2 虚拟样机技术第18-19页
    1.4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19-22页
        1.4.1 本文研究思路第19-20页
        1.4.2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基于模态分析理论的车身转动惯量的获取第22-31页
    2.1 模态参数的时域识别方法第22-24页
        2.1.1 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计算第22-23页
        2.1.2 振型的计算第23-24页
    2.2 实验方案第24-25页
        2.2.1 俯仰激励试验第24页
        2.2.2 侧倾激励试验第24-25页
        2.2.3 垂向激励试验第25页
    2.3 实验装置准备第25-27页
    2.4 实验结果第27-30页
        2.4.1 数据前处理第27-29页
        2.4.2 实验结果分析第29-30页
    2.5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3章 整车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31-42页
    3.1 ADAMS 软件的计算原理第31-32页
    3.2 建立整车模型的方法及参数准备第32-33页
    3.3 子系统的建模及整车装配第33-41页
        3.3.1 前悬架模型的建模第33-34页
        3.3.2 后桥模型的建模第34-35页
        3.3.3 钢板弹簧模型的建模第35-37页
        3.3.4 转向模型的建模第37页
        3.3.5 轮胎模型的建模第37-38页
        3.3.6 车身模型的建模第38-39页
        3.3.7 横向稳定杆模型的建模第39-40页
        3.3.8 动力总成模型的建模第40页
        3.3.9 整车模型的装配第40-41页
    3.4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整车频域响应分析第42-50页
    4.1 整车频域响应分析研究方法第42-44页
    4.2 ADAMS 四通道激振实验第44-45页
    4.3 四通道激振仿真第45-48页
        4.3.1 四通道激励仿真设置第45-46页
        4.3.2 垂直模式激励仿真分析第46-47页
        4.3.3 俯仰模式激励仿真分析第47-48页
        4.3.4 侧倾模式激励仿真分析第48页
    4.4 误差及原因分析第48-49页
    4.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整车道路试验仿真分析第50-63页
    5.1 ADAMS 整车仿真步骤第50页
    5.2 液压互联悬架建模原理及参数准备第50-51页
    5.3 转向盘角阶跃输入仿真分析第51-55页
        5.3.1 操控稳定性及评价第51-52页
        5.3.2 角阶跃仿真实验第52-54页
        5.3.3 实验结果处理分析第54-55页
    5.4 转向盘角脉冲输入仿真分析第55-57页
        5.4.1 仿真设置及结果第55-56页
        5.4.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6-57页
    5.5 随机不平路路面激励仿真分析第57-60页
        5.5.1 汽车平顺性及评价方法第57-58页
        5.5.2 随机路面仿真实验第58-60页
        5.5.3 实验结果处理分析第60页
    5.6 单边凸块激励仿真分析第60-62页
        5.6.1 仿真过程及设置第60-62页
        5.6.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62页
    5.7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6章 液压互联悬架结构参数对其刚度和阻尼的影响第63-71页
    6.1 机械液压多体系统建模第63-64页
    6.2 自由振动特征值辨识与模态求解第64-65页
    6.3 求解车体跳动、侧倾模态下的等效刚度和阻尼第65页
    6.4 结果分析第65-70页
        6.4.1 求解车体跳动、侧倾模态下的等效刚度和阻尼第66-67页
        6.4.2 HIS 结构参数对悬架等效刚度和阻尼的影响分析第67-70页
    6.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总结与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7页
致谢第77-78页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HEV动力系统参数匹配与辅助再生制动系统研究
下一篇:基于多工况统一模型的车身耐撞性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