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乙偶姻的理化性质 | 第8页 |
1.2 乙偶姻的应用 | 第8-9页 |
1.3 乙偶姻的生产 | 第9-13页 |
1.3.1 化学法合成乙偶姻 | 第9-10页 |
1.3.2 酶催化法合成乙偶姻 | 第10-11页 |
1.3.3 全细胞生物催化法合成乙偶姻 | 第11页 |
1.3.4 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乙偶姻 | 第11-13页 |
1.4 乙偶姻在微生物中的代谢途径 | 第13-14页 |
1.5 谷氨酸棒杆菌生产乙偶姻的优势 | 第14-15页 |
1.6 提高微生物发酵法合成乙偶姻的代谢工程策略 | 第15-16页 |
1.6.1 强化乙偶姻的合成途径 | 第15页 |
1.6.2 增加前体物丙酮酸的供给 | 第15-16页 |
1.6.3 阻断乙偶姻的还原途径 | 第16页 |
1.7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7.1 选题背景 | 第16页 |
1.7.2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38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3页 |
2.1.1 菌株和质粒 | 第18-19页 |
2.1.2 实验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1.3 实验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2.1.4 实验主要溶液 | 第21-22页 |
2.1.5 培养基 | 第22-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38页 |
2.2.1 大肠杆菌DH5α化转感受态的制备 | 第23-24页 |
2.2.2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的化学转化 | 第24页 |
2.2.3 谷氨酸棒杆菌电转感受态的制备 | 第24-25页 |
2.2.4 谷氨酸棒杆菌感受态的电转化法 | 第25页 |
2.2.5 谷氨酸棒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25-26页 |
2.2.6 大肠杆菌质粒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7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6页 |
2.2.8 谷氨酸棒杆菌基因的无痕敲除 | 第26-29页 |
2.2.9 引物设计和基因测序 | 第29页 |
2.2.10 DNA的扩增 | 第29-32页 |
2.2.11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32页 |
2.2.12 DNA片段的纯化 | 第32页 |
2.2.13 酶切和酶连的方法和体系 | 第32-33页 |
2.2.14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2.2.15 ALS酶活的测定 | 第34页 |
2.2.16 菌体的培养方法 | 第34-35页 |
2.2.17 生物量的测定 | 第35页 |
2.2.18 残葡萄糖的测定 | 第35页 |
2.2.19 发酵产物的测定 | 第35页 |
2.2.20 乙偶姻手性纯度的测定 | 第35-38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8-70页 |
3.1 高产乙偶姻的谷氨酸棒杆菌的代谢工程改造策略 | 第39-41页 |
3.2 CGF2的代谢工程改造 | 第41-56页 |
3.2.1 乙酸合成途径的改造 | 第41-45页 |
3.2.2 甘油合成途径的改造 | 第45-48页 |
3.2.3 乙偶姻合成途径的改造 | 第48-56页 |
3.3 工程菌株的发酵结果与分析 | 第56-64页 |
3.3.1 乙酸合成途径改造对乙偶姻产量的影响 | 第56-59页 |
3.3.2 甘油合成途径改造对乙偶姻产量的影响 | 第59-61页 |
3.3.3 乙偶姻合成途径改造对产量的影响 | 第61-64页 |
3.4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64-68页 |
3.4.1 不同摇床转速对乙偶姻产量的影响 | 第64-65页 |
3.4.2 有机氮源对乙偶姻产量的影响 | 第65-67页 |
3.4.3 工程菌株在优化条件下的分批补料发酵实验 | 第67-68页 |
3.5 乙偶姻手性纯度的测定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4页 |
4.1 实验结论 | 第70-71页 |
4.2 展望 | 第71-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