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发酵法制高级醇及多元醇论文

能利用木糖发酵生产丁醇菌株的选育及发酵初步评价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0-32页
    1.1 丁醇的概述第10-13页
    1.2 丁醇的合成方法第13-14页
        1.2.1 化学合成法第13页
        1.2.2 生物合成法第13-14页
    1.3 发酵法生产丁醇第14-24页
        1.3.1 丁醇发酵的历史第14-15页
        1.3.2 生产丁醇的原料第15-18页
        1.3.3 生产丁醇的菌种第18页
        1.3.4 菌种的代谢途径第18-21页
        1.3.5 利用生物质原料发酵生产丁醇第21-24页
    1.4 丁醇发酵的瓶颈问题第24-27页
        1.4.1 底物成本高第24-25页
        1.4.2 丁醇产量低第25页
        1.4.3 分离成本高第25-26页
        1.4.4 菌种退化第26-27页
    1.5 菌种选育的研究第27-29页
        1.5.1 菌种选育的方法第27-28页
        1.5.2 菌株选育的研究现状第28-29页
    1.6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第29-32页
第2章 材料与方法第32-46页
    2.1 实验材料第32-36页
        2.1.1 菌种第32页
        2.1.2 培养基第32-33页
        2.1.3 实验仪器第33页
        2.1.4 主要试剂第33-34页
        2.1.5 主要溶液的配制第34-36页
    2.2 产丁醇菌株自然选育的方法第36-37页
        2.2.1 样品采集第36页
        2.2.2 菌种富集第36-37页
        2.2.3 菌种分离第37页
    2.3 产丁醇菌株鉴定的方法第37-40页
        2.3.1 菌株的形态观察第37页
        2.3.2 菌株的丙酮鉴定实验第37页
        2.3.3 菌株的分子鉴定第37-40页
    2.4 产丁醇菌株化学诱变的方法第40-42页
        2.4.1 生长曲线的绘制第40-41页
        2.4.2 致死曲线的绘制第41页
        2.4.3 菌悬液的制备第41页
        2.4.4 亚硝基胍(NTG)诱变方法第41页
        2.4.5 突变体筛选的方法第41-42页
        2.4.6 野生型菌株与突变株利用木糖发酵性能比较第42页
        2.4.7 突变株遗传稳定性评价第42页
    2.5 菌种保藏第42-43页
    2.6 发酵实验第43页
        2.6.1 种子液的制备第43页
        2.6.2 发酵条件第43页
    2.7 分析方法第43-46页
        2.7.1 菌体生长的表征第43页
        2.7.2 HPLC检测发酵液组分第43-46页
第3章 结果与讨论第46-66页
    3.1 利用木糖产丁醇菌株的自然选育第46-48页
        3.1.1 利用木糖产丁醇菌株的筛选第46-47页
        3.1.2 菌株利用木糖发酵产丁醇的初步评价第47-48页
    3.2 CH5菌株的鉴定第48-53页
        3.2.1 CH5菌株的形态学鉴定第48-49页
        3.2.2 CH5菌株的丙酮鉴定第49-50页
        3.2.3 CH5菌株的16SrRNA鉴定第50-53页
    3.3 利用木糖生产丁醇菌株的诱变选育第53-59页
        3.3.1 亚硝基胍(NTG)诱变菌体第53-55页
        3.3.2 突变体的筛选第55-56页
        3.3.3 突变株51543利用木糖的遗传稳定性评价第56-57页
        3.3.4 碳源对突变株51543丁醇发酵的影响第57-59页
    3.4 突变体51543发酵条件的优化第59-66页
        3.4.1 不同初始木糖浓度对发酵的影响第59页
        3.4.2 温度对51543菌株发酵的影响第59-60页
        3.4.3 pH对51543菌株发酵的影响第60-61页
        3.4.4 镁离子浓度对菌株51543发酵影响第61-62页
        3.4.5 摇床转速对51543菌株发酵的影响第62-63页
        3.4.6 突变株51543利用木糖在最佳条件下的发酵评价第63-66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4.1 结论第66页
    4.2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66页
    4.3 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8页
附录A 菌株16SrRNA序列及比对结果第78-82页
附录B 液相色谱标准曲线第82-86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86-88页
致谢第88-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双组份水性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工艺探究及性能评价
下一篇:代谢工程改造谷氨酸棒状杆菌高产(R)-乙偶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