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国内学者对教育公平的研究 | 第10-12页 |
1.2.2 国外学者对教育公平的研究 | 第12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3.3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民生与教育关系 | 第14-23页 |
2.1 民生与教育关系的基本阐释 | 第14页 |
2.2 民生视角下的教育公平内涵 | 第14-17页 |
2.2.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 | 第14-15页 |
2.2.2 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基石 | 第15-16页 |
2.2.3 教育不公当下也是社会不公现象在教育中的反应 | 第16-17页 |
2.2.4 以教育政策促公平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战略选择 | 第17页 |
2.3 教育公平的本质 | 第17-20页 |
2.3.1 教育公平蕴含着人文关怀 | 第18页 |
2.3.2 教育公平反映着教育利益在人们之间的分配关系 | 第18-19页 |
2.3.3 教育公平是规范概念与描述概念的统一 | 第19-20页 |
2.4 民生视角下教育公平的表现 | 第20-21页 |
2.4.1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 | 第20页 |
2.4.2 坚持教育的普惠性 | 第20-21页 |
2.4.3 把教育公平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首位 | 第21页 |
2.5 教育公平和改善民生是内容与目标的统一 | 第21-23页 |
2.5.1 教育公平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 | 第21-22页 |
2.5.2 改善民生是教育公平的目标指向 | 第22-23页 |
第3章 教育公平的理论基础 | 第23-30页 |
3.1 马克思的公平教育思想 | 第23-25页 |
3.1.1 人类在自己创造的财富面前感到迷茫 | 第24页 |
3.1.2 消除迷茫的的手段 | 第24页 |
3.1.3 对所有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 | 第24-25页 |
3.1.4 资本主义生产更新和技术不断革命 | 第25页 |
3.1.5 加强工艺教育提高工作本领 | 第25页 |
3.2 毛泽东民生与教育公平 | 第25-27页 |
3.2.1 注意民生就是要注意劳工的权利 | 第26页 |
3.2.2 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就是经济和教育 | 第26-27页 |
3.2.3 中国教育的宗旨 | 第27页 |
3.2.4 教育面向人民大众 | 第27页 |
3.2.5 中国的教育尤其要关注农民 | 第27页 |
3.3 邓小平民生与教育公平 | 第27-30页 |
3.3.1 穷困不是社会主义 | 第28页 |
3.3.2 社会主义的原则共同致富 | 第28页 |
3.3.3 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 | 第28-30页 |
第4章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30-37页 |
4.1 我国教育公平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3页 |
4.1.1 义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 第30-31页 |
4.1.2 普通高中校际差距较大择校现象严重 | 第31页 |
4.1.3 高等教育存在不公平地区差距较大 | 第31-33页 |
4.2 影响我国教育公平实现的主要原因 | 第33-37页 |
4.2.1 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且不平衡 | 第33-35页 |
4.2.2 传统文化价值的影响 | 第35页 |
4.2.3 政策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 第35-37页 |
第5章 促进教育公平改善民生的路径选择 | 第37-49页 |
5.1 增加资金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第37-43页 |
5.1.1 增加资金投入 | 第37-40页 |
5.1.2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 第40-43页 |
5.2 转变思想观念鼓励教育多样发展 | 第43-46页 |
5.2.1 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 第44-45页 |
5.2.2 促进教育多样化发展 | 第45-46页 |
5.3 完善救助机制补偿落后地区及弱势群体 | 第46-49页 |
5.3.1 不断完善教育救助管理体系 | 第47-48页 |
5.3.2 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救助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