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6页 |
1.1.1 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1.2 E-learning的时代背景 | 第12-13页 |
1.1.3 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重要地位 | 第13-14页 |
1.1.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 | 第14-15页 |
1.1.5 教材发展的国际趋势 | 第15页 |
1.1.6 “互动”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1.2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6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1.3 教材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9页 |
1.4 本文涉及的主要概念 | 第19-25页 |
1.4.1 互动与交互 | 第19-20页 |
1.4.2 教材 | 第20-21页 |
1.4.3 电子教材 | 第21页 |
1.4.4 多媒体教材 | 第21页 |
1.4.5 立体化教材 | 第21-22页 |
1.4.6 动态教材 | 第22-25页 |
2 教材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5-33页 |
2.1 后现代课程理论 | 第25页 |
2.1.1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含义 | 第25页 |
2.1.2 后现代课程论对教材建设的影响 | 第25页 |
2.2 互动理论 | 第25-26页 |
2.2.1 互动理论的含义 | 第25-26页 |
2.2.2 互动理论对教材建设的影响 | 第26页 |
2.3 个性化学习理论 | 第26-28页 |
2.3.1 个性化学习理论的含义 | 第26-27页 |
2.3.2 个性化学习理论对教材建设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 认知灵活性理论 | 第28-30页 |
2.4.1 认知灵活性理论的含义 | 第28-29页 |
2.4.2 认知灵活性理论对教材建设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积件思想 | 第30-31页 |
2.5.1 积件思想的含义及特点 | 第30-31页 |
2.5.2 积件思想对教材建设的影响 | 第31页 |
2.6 翻转课堂 | 第31-33页 |
2.6.1 翻转课堂的含义 | 第31-32页 |
2.6.2 翻转课堂对教材建设及应用的影响 | 第32-33页 |
3 网络教学中互动的分析 | 第33-39页 |
3.1 互动的定义及特点 | 第33-34页 |
3.1.1 互动的定义 | 第33页 |
3.1.2 互动的特点 | 第33-34页 |
3.2 网络互动的分类 | 第34-35页 |
3.3 网络互动的形式 | 第35-36页 |
3.3.1 同步互动 | 第35页 |
3.3.2 异步互动 | 第35-36页 |
3.4 网络教学中教学互动的三个层面 | 第36-39页 |
3.4.1 操作互动 | 第36页 |
3.4.2 信息互动 | 第36-37页 |
3.4.3 概念互动 | 第37-38页 |
3.4.4 三个层面互动之间的关系 | 第38-39页 |
4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互动型教材的设计 | 第39-52页 |
4.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平台操作互动的设计 | 第39-45页 |
4.1.1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平台栏目设计 | 第39-41页 |
4.1.2 操作互动的设计 | 第41-45页 |
4.2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平台信息互动的设计 | 第45-51页 |
4.2.1 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的设计 | 第45-47页 |
4.2.2 学习者与其他学习者之间的互动的设计 | 第47-48页 |
4.2.3 学习者与学习内容之间的互动的设计 | 第48-51页 |
4.3 教材的互动设计模型 | 第51-52页 |
5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网络课程平台应用评价 | 第52-62页 |
5.1 调查情况概述 | 第52页 |
5.2 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 第52-58页 |
5.2.1 平台使用总体情况分析 | 第52-54页 |
5.2.2 互动模块使用情况分析 | 第54-57页 |
5.2.3 互动型教材存在问题分析 | 第57-58页 |
5.3 使用传统教材与使用互动型教材过程中互动的比较 | 第58-6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1.1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2-63页 |
6.1.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附录1 | 第69-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