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5页 |
| (一) 选题的意义 | 第9-12页 |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三) 本论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4-15页 |
| 一、 编写保定地区中学乡土历史教材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5-20页 |
| (一) 必要性 | 第15-18页 |
| (二) 可能性 | 第18-20页 |
| 二、 保定地区乡土历史教材的编写原则 | 第20-24页 |
| (一) 突出思想性 | 第20页 |
| (二) 具备科学性 | 第20-22页 |
| (三) 凸显地方性 | 第22页 |
| (四) 注重实用性 | 第22-24页 |
| 三、 保定乡土历史教材编写的尝试 | 第24-54页 |
| (一) 前言 | 第24-25页 |
| (二) 第一课 保定市最早的居民——新石器时代的保定 | 第25-27页 |
| (三) 第二课 燕赵大地的风云变幻——古代保定的政治沿革 | 第27-30页 |
| (四) 第三课 文明世界的定窑——古代保定的特色经济 | 第30-33页 |
| (五) 第四课 黄金台聚集了大批人才——古代保定的文化教育 | 第33-35页 |
| (六) 第五课 义和团运动在保定的发展 | 第35-37页 |
| (七) 第六课 将军的摇篮——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 第37-39页 |
| (八) 第七课 保定人民的抗日斗争 | 第39-42页 |
| (九) 第八课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保定 | 第42-44页 |
| (十) 第九课 改革开放后保定地区的新面貌 | 第44-46页 |
| (十一)第十课 保定地区的名胜古迹 | 第46-49页 |
| (十二)第十一课 保定名人知多少 | 第49-51页 |
| (十三)第十二课 保定人民的艺术生活 | 第51-54页 |
| 四、《保定骄傲》编写说明 | 第54-57页 |
| (一) 编写的主导思想 | 第54-55页 |
| (二) 编写思路说明 | 第55-57页 |
| 五、《保定骄傲》编写感受 | 第57-60页 |
| (一) 编写困难 | 第57页 |
| (二) 需完善之处 | 第57页 |
| (三) 编写建议 | 第57-60页 |
| 结束语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