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1 信息时代大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 第11页 |
1.1.2 当前网络学习社区存在低效现象 | 第11-12页 |
1.1.3 群体动力理论为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 | 第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4-18页 |
1.3.1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2 群体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1-25页 |
2.1.1 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 | 第21-22页 |
2.1.2 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22-23页 |
2.1.3 群体动力理论 | 第23-25页 |
2.2 其他理论支持 | 第25-27页 |
2.2.1 分布式认知理论 | 第25页 |
2.2.2 学习生态理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的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27-33页 |
3.1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研究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适切性分析 | 第27-30页 |
3.1.1 群体动力理论与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联性 | 第27-29页 |
3.1.2 群体动力运行机制与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在关系 | 第29-30页 |
3.2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与特征 | 第30-33页 |
3.2.1 内涵分析 | 第30页 |
3.2.2 特征分析 | 第30-33页 |
第四章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理论模型 | 第33-47页 |
4.1 理论模型的功能分析 | 第33-34页 |
4.2 理论模型的构建基础 | 第34-39页 |
4.2.1 理论模型的构成要素 | 第34-37页 |
4.2.2 理论模型的构建流程 | 第37-39页 |
4.3 理论模型的总体描述 | 第39-41页 |
4.4 理论模型的核心层 | 第41-44页 |
4.4.1 学习共同体内的知识共享过程 | 第41-42页 |
4.4.2 学习共同体内的群体动力运行机制 | 第42-44页 |
4.5 理论模型的动力保障策略 | 第44-47页 |
4.5.1 凝聚力的保障策略 | 第44-45页 |
4.5.2 驱动力的保障策略 | 第45-46页 |
4.5.3 约束力的保障策略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模型 | 第47-67页 |
5.1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模型 | 第47-48页 |
5.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模型 | 第48-51页 |
5.2.1 个体专业发展需要 | 第48-49页 |
5.2.2 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 | 第49页 |
5.2.3 提供资源、工具与服务 | 第49-50页 |
5.2.4 开展交互学习活动 | 第50-51页 |
5.3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开发 | 第51-67页 |
5.3.1 网络学习共同体实践平台的设计 | 第51-56页 |
5.3.2 网络学习共同体实践平台的实现 | 第56-67页 |
第六章 群体动力学视角下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 | 第67-82页 |
6.1 实践的准备阶段 | 第67-69页 |
6.1.1 确定实践目的 | 第67页 |
6.1.2 选择验证方法 | 第67-68页 |
6.1.3 选取实践对象 | 第68页 |
6.1.4 确定实践内容 | 第68-69页 |
6.1.5 组建学习共同体 | 第69页 |
6.2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践阶段 | 第69-74页 |
6.2.1 实践情况说明 | 第69页 |
6.2.2 实践案例分析 | 第69-74页 |
6.3 大学生网络学习共同体实践效果分析 | 第74-82页 |
6.3.1 平台运行数据 | 第74-76页 |
6.3.2 调查问卷数据 | 第76-82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4页 |
7.1 研究总结 | 第82-83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83-84页 |
注释 | 第84-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