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2-13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2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26页 |
1.4.1 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2 国内外BIM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7-23页 |
1.4.3 国内外绿色地铁评价研究现状 | 第23-26页 |
第2章 BIM技术相关理论概述 | 第26-34页 |
2.1 BIM基本定义 | 第26页 |
2.2 BIM技术应用的优势 | 第26-27页 |
2.3 BIM本土化的障碍 | 第27-33页 |
2.3.1 缺乏统一的标准 | 第27-29页 |
2.3.2 缺乏交互的技术 | 第29-32页 |
2.3.3 缺乏协同的管理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3章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 第34-45页 |
3.1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建筑 | 第34-35页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4-35页 |
3.1.2 绿色建筑理论概念 | 第35页 |
3.2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研究 | 第35-42页 |
3.2.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第35-38页 |
3.2.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第38-42页 |
3.3 绿色建筑评价的推行难点 | 第42-43页 |
3.3.1 施工成本和认证成本过高 | 第42-43页 |
3.3.2 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 | 第43页 |
3.3.3 第三方咨询机构及专业人才缺乏 | 第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 | 第45-50页 |
4.1 BIM技术与绿色建筑评价的适配性分析 | 第45页 |
4.1.1 时间跨度的一致性 | 第45页 |
4.1.2 核心功能的互补性 | 第45页 |
4.1.3 应用平台的开放性 | 第45页 |
4.2 BIM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 第45-48页 |
4.2.1 节地与室外环境 | 第46页 |
4.2.2 节能与能源利用 | 第46页 |
4.2.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 第46-47页 |
4.2.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 第47页 |
4.2.5 室内环境质量 | 第47页 |
4.2.6 施工管理 | 第47页 |
4.2.7 运营管理 | 第47-48页 |
4.3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建筑分析 | 第4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5章 绿色建筑评价在地铁建设中的应用 | 第50-68页 |
5.1 绿色地铁的评价理论 | 第50页 |
5.1.1 绿色地铁基本理论 | 第50页 |
5.1.2 绿色地铁研究内容 | 第50页 |
5.2 绿色地铁的指标体系 | 第50-60页 |
5.2.1 绿色地铁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50-51页 |
5.2.2 绿色地铁评价指标体系 | 第51-60页 |
5.3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地铁评价 | 第60-66页 |
5.3.1 BIM技术在地铁中运用 | 第60-61页 |
5.3.2 基于BIM技术的地铁模型标准 | 第61-62页 |
5.3.3 基于BIM技术的绿色地铁指标分析 | 第62页 |
5.3.4 基于BIM的绿色地铁评价体系 | 第62-65页 |
5.3.5 基于BIM和AHP的绿色地铁评价模型 | 第65-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6章 案例验证 | 第68-78页 |
6.1 项目概况 | 第68页 |
6.2 绿色地铁指标评价 | 第68-75页 |
6.2.1 决策阶段 | 第68-70页 |
6.2.2 设计阶段 | 第70-72页 |
6.2.3 施工阶段 | 第72-74页 |
6.2.4 运维阶段 | 第74-75页 |
6.3 绿色地铁指标权重 | 第75页 |
6.4 绿色地铁评价 | 第75-77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