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铁路通过能力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及通过能力概述 | 第20-29页 |
2.1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模式 | 第20-21页 |
2.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概念 | 第21-22页 |
2.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28页 |
2.3.1 行车组织方式 | 第22-26页 |
2.3.2 固定设备设施 | 第26-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概述 | 第29-40页 |
3.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原则 | 第29-30页 |
3.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 第30-37页 |
3.2.1 扣除系数法 | 第30-35页 |
3.2.2 平均最小间隔时间法 | 第35-36页 |
3.2.3 计算机模拟法 | 第36-37页 |
3.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分析 | 第37-39页 |
3.3.1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特点 | 第37-38页 |
3.3.2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方法选择分析 | 第38-3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计算模型及算法 | 第40-52页 |
4.1 问题描述及基本思路 | 第40-41页 |
4.1.1 问题描述 | 第40页 |
4.1.2 基本思路 | 第40-41页 |
4.2 模型构建 | 第41-47页 |
4.2.1 前提假设及符号说明 | 第41-43页 |
4.2.2 目标函数 | 第43页 |
4.2.3 约束条件 | 第43-46页 |
4.2.4 通过能力计算 | 第46-47页 |
4.3 模型求解 | 第47-50页 |
4.3.1 遗传算法简介 | 第47-48页 |
4.3.2 遗传算法设计 | 第48-50页 |
4.3.3 基于遗传算法的计算流程 | 第5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实例分析 | 第52-67页 |
5.1 成渝高铁运营概况 | 第52-57页 |
5.2 通过能力计算 | 第57-64页 |
5.2.1 应用扣除系数法计算通过能力 | 第57-60页 |
5.2.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0-64页 |
5.3 高速铁路通过能力提高方法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一、论文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二、论文后续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