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67页 |
1 乳酸菌及其表达系统 | 第13-41页 |
1.1 乳酸菌定义与分类 | 第13-14页 |
1.2 乳酸菌的益生作用 | 第14-20页 |
1.3 乳酸菌表达系统 | 第20-41页 |
2 血栓与纳豆激酶 | 第41-52页 |
2.1 血栓的形成 | 第41-43页 |
2.2 溶栓剂 | 第43-45页 |
2.3 纳豆与纳豆激酶 | 第45-52页 |
3 糖尿病与胰岛素 | 第52-66页 |
3.1 糖尿病 | 第52-58页 |
3.2 胰岛素 | 第58-61页 |
3.3 口服胰岛素 | 第61-64页 |
3.4 单链胰岛素类似物 | 第64-66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66-67页 |
第二章 纤溶酶QK在乳酸菌中的分泌表达和表面展示 | 第67-93页 |
1 实验材料 | 第67-69页 |
1.1 菌株和质粒 | 第67-68页 |
1.2 培养基 | 第68-69页 |
1.3 试剂 | 第69页 |
2 方法步骤 | 第69-78页 |
2.1 QK表达载体与重组工程菌的构建 | 第69-75页 |
2.2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75-76页 |
2.3 Western blot检测 | 第76页 |
2.4 纤溶活性测定 | 第76-77页 |
2.5 乳酸菌细菌性颗粒BLPs的制备 | 第77页 |
2.6 BLPs与QK/LysM融合蛋白的结合 | 第77页 |
2.7 免疫荧光共聚焦观察 | 第77-78页 |
2.8 稳定性分析 | 第78页 |
2.9 密码子分析 | 第7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8-89页 |
3.1 QK密码子优化 | 第78-79页 |
3.2 表达载体及重组菌的构建 | 第79-82页 |
3.3 诱导条件的优化及QK的表达鉴定 | 第82-85页 |
3.4 pH调节对QK表达的影响 | 第85页 |
3.5 密码子分析及密码子优化对QK表达的影响 | 第85-86页 |
3.6 QK/LysM融合蛋白的表达与鉴定 | 第86-87页 |
3.7 QK-1LysM、QK-3LysM分别与乳酸菌BLPs的结合 | 第87-89页 |
3.8 稳定性分析 | 第89页 |
4 讨论 | 第89-92页 |
5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三章 单链胰岛素(SCI-59)类似物在乳酸菌中的分泌表达和表面展示 | 第93-11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93-94页 |
1.1 菌株、质粒与细胞 | 第93页 |
1.2 培养基 | 第93-94页 |
1.3 试剂 | 第94页 |
2 方法步骤 | 第94-102页 |
2.1 单链胰岛素类似物序列设计 | 第94-95页 |
2.2 SCI-59表达载体与重组工程菌的构建 | 第95-98页 |
2.3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98-99页 |
2.4 Western blot检测 | 第99页 |
2.5 乳酸菌细菌性颗粒BLPs的制备 | 第99页 |
2.6 BLPs与SCI-59-3LysM的结合 | 第99-100页 |
2.7 免疫荧光共聚焦观察 | 第100页 |
2.8 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的培养与诱导分化 | 第100页 |
2.9 油红O染色 | 第100-101页 |
2.10 活性测定 | 第101页 |
2.11 稳定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2-110页 |
3.1 SCI-59序列特征与同源模建 | 第102-103页 |
3.2 表达载体与重组工程菌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3.3 SCI-59的表达鉴定 | 第104-105页 |
3.4 SCI-59活性分析 | 第105-107页 |
3.5 SCI-59-3LysM的表达鉴定及其与LAB BLPs的结合 | 第107-108页 |
3.6 展示到BLPs表面的SCI-59活性分析 | 第108-109页 |
3.7 稳定性分析 | 第109-110页 |
4 讨论 | 第110-114页 |
5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53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53-154页 |
致谢 | 第154-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