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宗民歌《对花》音乐特点分析及演唱风格把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同宗民歌”概念界定 | 第9-17页 |
第一节 冯、徐界定“同宗民歌” | 第9-10页 |
一、 冯光珏界定“同宗民歌” | 第9-10页 |
二、 徐元勇界定“同宗民歌” | 第10页 |
第二节 “词同曲异”类同宗民歌存在的合理性 | 第10-17页 |
一、 “词同曲异”中“同”、“异”的相对性 | 第11-14页 |
二、 民歌传承中“记词不记谱”现象 | 第14-15页 |
三、 民歌传承中曲(腔)随词唱的现象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同宗民歌《对花》音乐特点分析 | 第17-35页 |
第一节 明清俗曲《对花》——“母体”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同宗民歌《对花》的歌词版本及内容 | 第19-24页 |
一、 歌词版本种类 | 第19-22页 |
二、 歌词题材内容 | 第22-24页 |
第三节 同宗民歌《对花》的曲调 | 第24-32页 |
一、 流行于 21 个地区《对花》的比较 | 第25-29页 |
二、 同宗民歌《对花》曲调特点 | 第29-32页 |
第四节 《对花》音乐中丰富多彩的衬词 | 第32-34页 |
第五节 《对花》音乐中韵味十足的方言唱词 | 第34-35页 |
第三章 三首不同地区《对花》演唱风格把握 | 第35-59页 |
第一节 广东(中山)咸水歌《对花》 | 第35-45页 |
一、 调式与调性 | 第37页 |
二、 结构与旋法 | 第37页 |
三、 语言特点 | 第37-44页 |
四、 演唱分析 | 第44-45页 |
五、 小结 | 第45页 |
第二节 内蒙二人台《五月散花》 | 第45-53页 |
一、 调式与调性 | 第46-47页 |
二、 结构与旋法 | 第47-48页 |
三、 语言特点 | 第48-50页 |
四、 演唱分析 | 第50-53页 |
五、 小结 | 第53页 |
第三节 安徽巢湖民歌《姑嫂对花》 | 第53-59页 |
一、 调式与调性 | 第54页 |
二、 旋法与结构 | 第54-55页 |
三、 语言特点 | 第55-56页 |
四、 演唱分析 | 第56-57页 |
五、 小结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71页 |
对花 | 第64-66页 |
五月散花 | 第66-70页 |
姑嫂对花 | 第70-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