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0-35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30页 |
一、问题解决与数学能力 | 第20-21页 |
二、问题解决--课程标准与现场教学 | 第21-29页 |
三、从人类获得知识的途径—认知学生数学学习 | 第29-30页 |
第二节 研究理念、研究目的与问题 | 第30-31页 |
一、研究理念 | 第30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30-31页 |
三、研究问题 | 第31页 |
第三节 名词释义 | 第31-33页 |
一、文本 | 第31页 |
二、阅读理解 | 第31-32页 |
三、社会规约 | 第32页 |
四、社会数学规约 | 第32页 |
五、鹰架ZPD(亦称脚手架) | 第32-33页 |
六、动态可折回阅读理解层次架构 | 第33页 |
第四节 研究范围与限制 | 第33-35页 |
一、研究范围 | 第33-34页 |
二、研究限制 | 第34-3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 第35-80页 |
第一节 数学中的问题解决 | 第35-40页 |
一、对「问题」的理解 | 第35-36页 |
二、一个重要的问题的标准 | 第36-37页 |
三、文献研究观点归纳 | 第37-38页 |
四、学生的多样性解法 | 第38-40页 |
第二节 数学解题意义、历程之相关研究 | 第40-43页 |
一、数学解题的界定 | 第40-41页 |
二、数学解题的历程 | 第41-43页 |
第三节 数学理解成长的轨道 | 第43-47页 |
一、学习轨道 | 第43-44页 |
二、动态可折回的数学理解模型 | 第44-47页 |
三、树状图模式 | 第47页 |
第四节 数学的阅读理解 | 第47-54页 |
一、阅读素养定义 | 第47-49页 |
二、阅读理解的历程与策略 | 第49-51页 |
三、数学的阅读理解 | 第51-54页 |
第五节 社会认知发展 | 第54-66页 |
一、文献探究 | 第54-62页 |
二、本研究的探究 | 第62-66页 |
第六节 研究设计 | 第66-80页 |
一、教学式面谈 | 第66-67页 |
二、研究样本 | 第67-68页 |
三、研究工具 | 第68-74页 |
四、研究进程 | 第74-75页 |
五、面谈的执行 | 第75-76页 |
六、资料分析 | 第76-77页 |
七、研究之信效度 | 第77-80页 |
第三章 学生数学原始知识与复制解题表征 | 第80-107页 |
第一节 小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原始知识 | 第80-88页 |
一、对于数学解题方法的原始知识 | 第80-82页 |
二、对于文本中数学问题理解的原始知识 | 第82-83页 |
三、对于文本中七组解法分类的原始知识 | 第83-85页 |
四、对于文本中七组解法评判的原始知识 | 第85-86页 |
五、对于文本中七组解法的阅读顺序的原始知识 | 第86-88页 |
第二节 复制解法的解释 | 第88-107页 |
一、通过复制解题表征解释解题方法 | 第88-89页 |
二、复制解题表征遇到的困难 | 第89-107页 |
第四章 同侪解题方法的探究与评估 | 第107-153页 |
第一节 从暂时性结论到清晰的判断 | 第107-125页 |
一、讨论和比较解法的共通性 | 第107-118页 |
二、阅读理解算式表征 | 第118-125页 |
第二节 深入观察与反思同侪解法 | 第125-143页 |
一、重新提取解题关键和题口讯息 | 第125-131页 |
二、数学公式产出的形式化过程 | 第131-138页 |
三、检验数学公式的可行性 | 第138-143页 |
第三节 小学生对数学题目的自我评估与改进 | 第143-153页 |
一、在模拟出题中突破“数学就是计算”的迷思 | 第143-145页 |
二、除了考虑问题情境外还要考虑数值关系 | 第145-146页 |
三、关注可以合理解题的数值讯息及其关系 | 第146-149页 |
四、透彻理解数学题目的内容和结构 | 第149-153页 |
第五章 互动学习中的社会数学规约 | 第153-209页 |
第一节 社会规约的发展与建立 | 第153-173页 |
一、初始阶段:社会规约的引入和初步建立 | 第153-158页 |
二、期中阶段:社会规约的自我建构 | 第158-165页 |
三、期末阶段:相互协商与自我规范 | 第165-173页 |
第二节 社会数学规约的发展与建立 | 第173-209页 |
一、什么算是数学上不同的 | 第173-177页 |
二、数学上复杂、巧妙且高层次的 | 第177-180页 |
三、数学上有效率的 | 第180-185页 |
四、数学上漂亮、精简的 | 第185-188页 |
五、数学智力的自主权 | 第188-193页 |
六、数学的意向 | 第193-209页 |
第六章 学生数学学习中鹰架的建立 | 第209-278页 |
第一节 社会规约作为问题解决的鹰架 | 第209-217页 |
一、实际发展的历程与表现 | 第209-214页 |
二、潜在的发展程度 | 第214-217页 |
第二节 合作阅读理解同侪解法 | 第217-249页 |
一、鹰架Bs(ZPD Bs):合作阅读理解第五组解法 | 第217-237页 |
二、鹰架Cs(ZPD Cs):合作阅读理解第七组解法 | 第237-249页 |
第三节 超越同侪解法 | 第249-278页 |
一、鹰架D(ZPD D):发明有效的解题方法 | 第249-260页 |
二、鹰架E(ZPD E):检验发明的数学公式的可行性 | 第260-268页 |
三、鹰架F(ZPD F):学习出类似的数学问题 | 第268-278页 |
第七章 动态可折返的阅读理解数学解法的模式 | 第278-299页 |
第一节 阅读理解数学解法的层次 | 第278-285页 |
一、第一层次:原始理解 | 第278-279页 |
二、第二层次:初步分析 | 第279-281页 |
三、第四层次:关键与整合 | 第281页 |
四、第五层次:一般化与产生公式 | 第281-283页 |
五、第六层次:检验与评估 | 第283-285页 |
第二节 蕾和晋阅读理解数学解法的层次图标及其说明 | 第285-299页 |
一、蕾阅读理解数学解法的成长层次图及说明 | 第285-289页 |
二、晋阅读理解数学解法的层次图标及其说明 | 第289-295页 |
三、概括蕾和晋阅读理解数学解法成长层次的特征 | 第295-298页 |
四、动态可折返的阅读理解数学解法的模式 | 第298-29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299-315页 |
第一节 阅读理解同侪解法的认知表现与效益 | 第299-313页 |
一、透过阅读文本能否理解比较复杂的数学对象 | 第299-300页 |
二、小高学生阅读理解数学对象的过程如何 | 第300-303页 |
三、小高学生阅读理解数学对象的层次如何提升 | 第303-307页 |
四、结果是否可复制 | 第307-309页 |
五、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解法的效益如何 | 第309-313页 |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 第313-315页 |
一、反思 | 第313-314页 |
二、建议 | 第314-315页 |
参考文献 | 第315-322页 |
后记 | 第322-323页 |
附件 A、B、C、D、E | 第323-6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