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一)问题提出 | 第8-9页 |
1.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发展需求 | 第8页 |
2.弥补历史教材内容的不足 | 第8页 |
3.开发本地资源促进师生共同发展 | 第8-9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3页 |
1.国外校本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 第9页 |
2.国内校本课程研究现状分析 | 第9-10页 |
3.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三)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1.理论意义 | 第13页 |
2.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四)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14-15页 |
1.人本主义的理论 | 第14-15页 |
2.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页 |
3.解释学的理解——对话的理论 | 第15页 |
(五)概念的界定 | 第15-17页 |
1.花山壁画 | 第15页 |
2.花山文化 | 第15-16页 |
3.校本课程 | 第16页 |
4.校本课程开发 | 第16-17页 |
二、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研究 | 第17-49页 |
(一)开发条件 | 第17-30页 |
1.优越的地理条件及丰富的花山文化 | 第17页 |
2.学校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 第17-18页 |
3.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现状调查分析 | 第18-30页 |
4.笔者研究花山文化的条件 | 第30页 |
(二)宁明花山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 第30-31页 |
1.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育人的目标 | 第30-31页 |
2.了解学生需求,提高学习兴趣 | 第31页 |
3.挖掘地区资源,评估课程资源 | 第31页 |
4.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凸显课程价值 | 第31页 |
(三)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 第31-33页 |
1.自主性原则 | 第31-32页 |
2.灵活性原则 | 第32页 |
3.发展性原则 | 第32页 |
4.开放性原则 | 第32-33页 |
5.实践性原则 | 第33页 |
(四)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路径的探索 | 第33-38页 |
1.基于活动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 | 第33-36页 |
2.基于调查访谈形式的校本课程开发 | 第36页 |
3.实地参观考察形式的校本课程 | 第36-37页 |
4.独立课程形式的校本课程 | 第37-38页 |
(五)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分析 | 第38-46页 |
1.引入学校科研成果的策略 | 第38-39页 |
2.引入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策略 | 第39-43页 |
3.引入综合课程的开发策略 | 第43-45页 |
4.引入社区资源的开发策略 | 第45-46页 |
(六)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法 | 第46-49页 |
1.资源的整合与课程融合的方法 | 第46-47页 |
2.课程新编或活动创新的方法 | 第47-48页 |
3.课程选择或萃取的方法 | 第48-49页 |
三、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的呈现方式 | 第49-61页 |
(一)课程纲要的形式 | 第49-52页 |
1.校本课程纲要 | 第49-50页 |
2.宁明花山文化校本课程纲要 | 第50-52页 |
(二)调查报告的形式 | 第52-56页 |
1.调查访谈形式 | 第52-53页 |
2.实地参观考察形式 | 第53-56页 |
(三)实践形式 | 第56-61页 |
1.花山拳 | 第56-58页 |
2.骆越祭祖 | 第58-61页 |
四、研究的成果与反思 | 第61-64页 |
1.成果 | 第61-62页 |
2.“花山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 | 第62-63页 |
3.反思及建议 | 第63-64页 |
五、结语 | 第64-66页 |
注释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附录 | 第71-79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