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构学论文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3-14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第14-26页
        1.2.1 平面三自由度并联机构研究概述第14-15页
        1.2.2 机构运动学及动力学研究概述第15-18页
        1.2.3 含间隙机构运动学研究概述第18-20页
        1.2.4 含间隙机构动力学研究概述第20-24页
        1.2.5 运动副间隙抑制及实验研究概述第24-26页
    1.3 论文研究目标第26-27页
    1.4 论文研究内容第27-29页
第二章 含间隙 3-RRR机构运动学分析第29-40页
    2.1 引言第29页
    2.2 无间隙机构运动学建模第29-34页
        2.2.1 运动学约束方程第29-31页
        2.2.2 速度约束方程第31-33页
        2.2.3 加速度约束方程第33页
        2.2.4 轨迹仿真第33-34页
    2.3 考虑运动副间隙的运动学误差分析第34-39页
        2.3.1 运动副间隙建模第34-35页
        2.3.2 误差传递建模第35页
        2.3.3 误差仿真结果第35-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三章 含间隙 3-RRR机构刚体动力学分析第40-59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刚体动力学建模第40-43页
        3.2.1 不考虑运动副间隙第40-42页
        3.2.2 轨迹仿真第42-43页
        3.2.3 考虑运动副间隙第43页
    3.3 运动副间隙建模第43-48页
        3.3.1 模型几何描述第44-46页
        3.3.2 碰撞力模型第46-47页
        3.3.3 摩擦力模型第47页
        3.3.4 润滑模型第47-48页
    3.4 动力学方程求解第48-52页
        3.4.1 Baumgarte方法第48-49页
        3.4.2 Newmark方法第49-50页
        3.4.3 Generalized α方法第50页
        3.4.4 Bathe积分法第50-52页
    3.5 动力学仿真结果第52-57页
    3.6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四章 不同因素对机构性能影响分析第59-72页
    4.1 引言第59页
    4.2 评价指标第59-60页
    4.3 不同因素分析第60-70页
        4.3.1 运动副间隙大小第60-61页
        4.3.2 运动副间隙位置第61-62页
        4.3.3 运动副间隙数量第62-63页
        4.3.4 材料杨氏模量第63-64页
        4.3.5 材料恢复系数第64-65页
        4.3.6 材料摩擦系数第65-66页
        4.3.7 材料润滑情况第66-67页
        4.3.8 机构运动轨迹第67-68页
        4.3.9 机构运动速度第68-69页
        4.3.10 机构负载大小第69-70页
    4.4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含间隙 3-RRR机构弹性动力学分析第72-90页
    5.1 引言第72页
    5.2 平面连杆模型第72-78页
        5.2.1 刚性杆建模第72-73页
        5.2.2 弹性杆建模第73-78页
    5.3 弹性动力学建模第78-79页
    5.4 深沟球轴承建模第79-81页
        5.4.1 深沟球轴承几何描述第79-80页
        5.4.2 深沟球轴承碰撞力模型第80-81页
    5.5 仿真结果第81-89页
        5.5.1 不考虑运动副间隙第81-85页
        5.5.2 考虑运动副间隙第85-89页
    5.6 本章小结第89-90页
第六章 运动副间隙抑制策略研究第90-106页
    6.1 引言第90页
    6.2 平面冗余 4-RRR并联机构的建模第90-94页
        6.2.1 动力学方程建立第90-92页
        6.2.2 动力学方程求解第92-94页
    6.3 平面 3-RRR机构和 4-RRR机构对比第94-97页
        6.3.1 运动学对比第94-96页
        6.3.2 动力学对比第96页
        6.3.3 静力平衡第96-97页
    6.4 基于冗余 4-RRR机构的间隙抑制策略第97-100页
        6.4.1 考虑运动副间隙静力平衡第97-98页
        6.4.2 输入力优化第98-100页
    6.5 间隙抑制前后机构动力学性能第100-105页
    6.6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七章 实验研究第106-115页
    7.1 引言第106页
    7.2 实验系统第106-109页
        7.2.1 系统概述第106-107页
        7.2.2 伺服系统介绍第107-108页
        7.2.3 平面 4-RRR机构模型介绍第108-109页
        7.2.4 激光跟踪仪介绍第109页
    7.3 定位精度实验第109-114页
        7.3.1 机构初始位姿第109-110页
        7.3.2 机构定位误差第110-111页
        7.3.3 间隙抑制后机构定位误差第111-113页
        7.3.4 定位误差补偿第113-114页
    7.4 本章小结第114-115页
全文总结第115-118页
参考文献第118-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附件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可达性的公共交通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
下一篇:市政污泥的化学调理和真空预压联合作用固结机理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