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1.2.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2.3 相关研究文献总体评价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5-17页 |
1.4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并购绩效及其基于平衡计分卡的评价:相关理论分析 | 第18-26页 |
2.1 企业并购动因 | 第18-20页 |
2.1.1 效率动因 | 第18-19页 |
2.1.2 市场势力动因 | 第19页 |
2.1.3 其他动因 | 第19-20页 |
2.2 企业并购绩效及评价的基本方法 | 第20-22页 |
2.2.1 并购绩效的界定 | 第20页 |
2.2.2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事件法 | 第20-21页 |
2.2.3 并购绩效评价方法:财务指标法 | 第21-22页 |
2.3 基于BSC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必要性及可行性 | 第22-26页 |
2.3.1 并购绩效基本评价方法的缺陷 | 第22页 |
2.3.2 并购绩效评价:基于BSC评价法的可行性 | 第22-24页 |
2.3.3 基于BSC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机制 | 第24-26页 |
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吉利并购沃尔沃绩效评价 | 第26-49页 |
3.1 并购概况 | 第26-32页 |
3.1.1 并购交易双方概况 | 第26-28页 |
3.1.2 并购交易过程 | 第28-29页 |
3.1.3 并购融资渠道 | 第29-30页 |
3.1.4 并购后的整合 | 第30-32页 |
3.2 吉利并购沃尔沃动因分析 | 第32-36页 |
3.2.1 获取财务协同效应 | 第32-33页 |
3.2.2 获取管理协同效应 | 第33-34页 |
3.2.3 获取经营协同效应 | 第34-35页 |
3.2.4 借助成熟的并购时机 | 第35页 |
3.2.5 利用政策支持 | 第35-36页 |
3.3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并购绩效评价 | 第36-49页 |
3.3.1 财务维度的评价 | 第36-40页 |
3.3.2 内部流程维度评价 | 第40-42页 |
3.3.3 学习与成长维度评价 | 第42-44页 |
3.3.4 客户维度的评价 | 第44-47页 |
3.3.5 并购绩效的总体评价 | 第47-49页 |
4 结论及建议 | 第49-55页 |
4.1 结论 | 第49-51页 |
4.2 建议 | 第51-55页 |
4.2.1 对吉利的建议 | 第51-52页 |
4.2.2 启示 | 第52-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