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食用油脂加工工业论文--制油工艺论文

酶法提取山茶油的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课题研究内容第12-28页
    1.1 山茶油简介第12-13页
    1.2 山茶油的理化特性及其脂肪酸组成第13-15页
    1.3 山茶油的药用活性第15-17页
        1.3.1 降血脂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第15页
        1.3.2 抗氧化作用第15-16页
        1.3.3 护肤、抗皱纹第16页
        1.3.4 抗肿瘤第16页
        1.3.5 护肝作用第16-17页
    1.4 山茶油的提取方法第17-18页
        1.4.1 传统的食用植物油提取方法第17页
        1.4.2 超临界CO_2法第17-18页
        1.4.3 酶法工艺第18页
    1.5 酶法提油工艺研究进展第18-21页
        1.5.1 水酶法提取工艺第18-19页
        1.5.2 酶法预处理冷浸出/压榨法第19-20页
        1.5.3 水相酶解萃取法第20-21页
        1.5.4 酶法之间的比较第21页
    1.6 酶法压榨山茶籽饼粕利用的研究进展第21-25页
        1.6.1 蛋白提取第22页
        1.6.2 黄酮苷类提取分离第22页
        1.6.3 茶皂素提取第22-23页
        1.6.4 多糖提取第23页
        1.6.5 残油提取第23-25页
    1.7 立题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1.8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26-28页
第二章 酶法提取山茶籽油的工艺优化第28-52页
    前言第28页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8-29页
        2.1.1 材料第28页
        2.1.2 试剂第28-29页
        2.1.3 仪器与设备第29页
    2.2 实验方法第29-35页
        2.2.1 山茶油理化性质的测定方法第29-32页
            2.2.1.1 酸价的测定方法第29-30页
            2.2.1.2 过氧化值的测定方法第30-31页
            2.2.1.3 中性蛋白酶酶活的测定方法第31-32页
            2.2.1.4 灰分、含水量和含油率的测定第32页
        2.2.2 酶法提取山茶籽油工艺流程第32-33页
        2.2.3 酶解效果分析方法的确立第33页
        2.2.4 试验设计第33-35页
            2.2.4.1 酶解效果分析方法的确立第33页
            2.2.4.2 杀酶预处理对得油品质及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3-34页
            2.2.4.3 山茶籽脱壳/带壳酶解对油品质及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4页
            2.2.4.4 水和磷酸缓冲液体系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4页
            2.2.4.5 含水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4页
            2.2.4.6 加酶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4页
            2.2.4.7 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4-35页
            2.2.4.8 酶解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5页
            2.2.4.9 pH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5页
            2.2.4.10 响应面优化酶解过程第35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5-50页
        2.3.1 酶解效果分析方法的确立第35-36页
        2.3.2 杀酶预处理对得油品质及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2.3.3 山茶籽脱壳/带壳酶解对油品质及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2.3.4 水和磷酸缓冲液体系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8-39页
        2.3.5 含水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9页
        2.3.6 加酶量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39-40页
        2.3.7 酶解时间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40-41页
        2.3.8 酶解温度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41页
        2.3.9 pH对酶解效果的影响第41-42页
        2.3.10 响应面优化酶解过程第42-50页
            2.3.10.1 Plackett-Burman设计法筛选重要影响因素的结果和分析第42-44页
            2.3.10.2 模型方程的建立与显著性检验第44-47页
            2.3.10.3 酶法提取山茶籽油工艺的响应面分析第47-49页
            2.3.10.4 模型最佳酶解条件的验证第49-50页
            2.3.10.5 酶法预处理压榨法提油效果的验证第50页
    2.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三章 浸出法从山茶籽饼粕提取残油的工艺优化第52-59页
    前言第52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2-53页
        3.1.1 材料第52页
        3.1.2 仪器与试剂第52-53页
    3.2 实验方法第53-55页
        3.2.1 含水量和含油率的测定第53页
        3.2.2 山茶籽饼粕的制备方法第53页
        3.2.3 山茶籽饼粕油提取工艺流程第53-54页
        3.2.4 试验设计第54-55页
            3.2.4.1 提取次数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4页
            3.2.4.2 溶剂用量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4页
            3.2.4.3 保温温度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4页
            3.2.4.4 径高比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4-55页
            3.2.4.5 山茶籽饼粕颗粒大小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5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5-58页
        3.3.1 提取次数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5-56页
        3.3.2 溶剂用量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6页
        3.3.3 保温温度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6-57页
        3.3.4 径高比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3.3.5 山茶籽饼粕颗粒大小对提油效果的影响第58页
    3.4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四章 酶法提油过程中油脂传递机理初步探讨第59-71页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59-60页
        4.1.1 材料第59页
        4.1.2 染色液配制方法第59-60页
        4.1.3 仪器与试剂第60页
    4.2 实验方法第60-61页
        4.2.1 染色显微摄影第60页
        4.2.2 酶解后山茶籽在不同研磨程度下的油脂传递情况第60-61页
        4.2.3 定量比较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第61页
    4.3 结果和讨论第61-70页
        4.3.1 山茶籽细胞结构在工艺过程中的破坏情况第61-63页
        4.3.2 山茶籽细胞在工艺过程中的油脂传递情况第63-64页
        4.3.3 酶解后山茶籽在不同研磨程度下的油脂传递情况第64-65页
        4.3.4 定量比较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第65-69页
            4.3.4.1 不同提取次数下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比较第65-66页
            4.3.4.2 不同溶剂体积下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比较第66-67页
            4.3.4.3 不同温度下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比较第67-68页
            4.3.4.4 不同径高比下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比较第68-69页
            4.3.4.5 不同过筛目数下酶解和普通压榨饼粕之间油脂的传递情况比较第69页
        4.3.5 普通压榨饼粕经酶解后油脂传递情况第69-70页
    4.4 结论第70-71页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致谢第80-81页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纺织纤维的研究
下一篇:脉冲电晕结合催化进行甲烷氯化和二氯甲烷降解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