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街区制环境下的交通体系规划设计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1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2.1 街区制的相关概念研究第13-14页
        1.2.2 街区尺度研究第14-15页
        1.2.3 街区层面城市形态和交通相关研究第15-16页
        1.2.4 慢行交通规划第16-17页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第17-19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内容第17-19页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19页
    1.5 本章小结第19-21页
第二章 街区制的概念界定及特征分析第21-43页
    2.1 街区的历史演变第21-31页
        2.1.1 城市的起源和街区的产生第21-23页
        2.1.2 城市街区的历史演变第23-30页
        2.1.3 城市当前的历史任务第30-31页
    2.2 街区制的解析第31-34页
        2.2.1 街区制的内涵解析和定义第31-33页
        2.2.2 街区制的特征第33页
        2.2.3 街区制的空间分类及界定第33-34页
    2.3 街区制的理想空间结构第34-42页
        2.3.1 街区制空间的构成要素第35-36页
        2.3.2 街区制空间结构的构造第36-37页
        2.3.3 街区制空间结构尺度分析第37-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街区制交通特征分析第43-60页
    3.1 街区制交通供需关系逻辑第43-44页
    3.2 土地利用对交通的影响第44-47页
        3.2.1 用地形态和结构第44-45页
        3.2.2 用地性质和用地混合第45-47页
    3.3 街区制交通需求特征第47-52页
        3.3.1 出行主体第47-48页
        3.3.2 出行方式第48-50页
        3.3.3 出行目的第50-51页
        3.3.4 出行距离第51-52页
    3.4 街区制交通供给特征第52-56页
        3.4.1 路网形态特征第52-54页
        3.4.2 其他交通设施特征第54-56页
    3.5 机动化交通对街区制环境的影响第56-59页
        3.5.1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56-58页
        3.5.2 街区交通环境承载力约束第58-59页
    3.6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街区制交通模式选择第60-71页
    4.1 交通模式内涵与原则第60-61页
    4.2 街区制交通模式影响因素第61页
    4.3 街区制交通模式选择第61-67页
        4.3.1 典型交通模式类型第61-63页
        4.3.2 街区制交通模式的选择第63-67页
    4.4 慢行导向下的街区制交通模式第67-70页
        4.4.1 城市慢行交通的概念及特点第68页
        4.4.2 慢行导向下的街区制交通模式概述第68-69页
        4.4.3 慢行导向模式下应权衡的问题——做到整体最优第69-70页
    4.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五章 慢行导向下的街区制交通规划研究第71-95页
    5.1 慢行导向下的街区制交通规划体系第71-73页
        5.1.1 发展思路第71-72页
        5.1.2 交通规划的核心内容第72-73页
    5.2 街区制交通网络规划第73-83页
        5.2.1 路网结构第73-77页
        5.2.2 路网级配第77-78页
        5.2.3 路网密度和间距第78-80页
        5.2.4 道路横断面第80-81页
        5.2.5 与公共交通的衔接第81-83页
    5.3 基于GIS平台的街区路网可达性模型研究第83-92页
        5.3.1 街区制路网可达性的定义第83页
        5.3.2 城市交通可达性评价标准第83-84页
        5.3.3 可达性模型的构建及GIS可视化分析—以西安市碑林区为例第84-92页
    5.4 街区制交通安宁化组织第92-94页
        5.4.1 研究理念和原则第92-93页
        5.4.2 组织范围第93页
        5.4.3 组织层面第93-94页
    5.5 本章小结第94-95页
第六章 街区制慢行空间和环境设计方法研究第95-117页
    6.1 慢行空间设计思路第95-99页
        6.1.1 街道使用者的优先等级第95-96页
        6.1.2 街区制慢行空间设计原则第96页
        6.1.3 慢行空间的设计层次第96-99页
    6.2 步行空间设计第99-108页
        6.2.1 步行空间构成第99-100页
        6.2.2 空间要素设计第100-108页
    6.3 自行车交通相关空间设计第108-113页
        6.3.1 自行车车道设计第108-109页
        6.3.2 交叉口设计和组织第109页
        6.3.3 停车空间设计第109-112页
        6.3.4 与公交车系统的协调设计第112-113页
    6.4 街区制慢行交通环境第113-115页
    6.5 本章小结第115-117页
第七章 街区制交通出行环境评价第117-146页
    7.1 供需平衡理论下的交通出行环境评价第117-119页
        7.1.1 供需平衡理论第117页
        7.1.2 供需平衡模式与街区制交通的关系第117-119页
        7.1.3 供需平衡系统与环境容量的关系第119页
    7.2 评价的内容与方法第119-122页
        7.2.1 评价原则第119-120页
        7.2.2 评价内容第120-121页
        7.2.3 评价方法第121-122页
    7.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122-134页
        7.3.1 街区制交通评价体系的特征第122-123页
        7.3.2 街区制交通评价体系的构建第123-124页
        7.3.3 评价指标说明第124-134页
    7.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数据标准化第134-143页
        7.4.1 层次分析法的过程第134-136页
        7.4.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136-142页
        7.4.3 指标值的标准化处理第142页
        7.4.4 综合评价第142-143页
    7.5 评价结果分析第143-145页
        7.5.1 方案介绍第143-144页
        7.5.2 综合结果分析第144-145页
    7.6 本章小结第145-146页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第146-149页
    8.1 研究成果第146-147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47-148页
    8.3 研究展望第148-149页
参考文献第149-1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7-158页
致谢第158页

论文共1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速公路养护作业区车辆换道行为及模型研究
下一篇:宽幅组合梁斜拉桥主梁节段预制与安装力学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