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学生心理学论文

中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认知干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1 前言第9-11页
    1.1 研究背景第9页
    1.2 研究的意义第9-10页
        1.2.1 理论意义第9页
        1.2.2 实践意义第9-10页
    1.3 研究目的第10-11页
2 文献综述第11-18页
    2.1 心理求助综述第11-14页
        2.1.1 心理求助定义第11页
        2.1.2 心理求助研究概况第11-14页
        2.1.3 心理求助的测量第14页
    2.2 当前社会容认度研究概况及其与心理求助行为关系研究综述第14-15页
        2.2.1 社会容认度定义第14-15页
        2.2.2 社会容认度研究概况及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第15页
        2.2.3 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测量第15页
    2.3 作为心理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及与心理求助的关系研究第15-16页
    2.4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问题提出第16-17页
    2.5 研究假设第17-18页
3 研究设计第18-22页
    3.1 研究对象第18页
    3.2 研究工具第18-19页
        3.2.1 心理求助态度问卷第18页
        3.2.2 心理求助行为的社会容认度问卷第18-19页
        3.2.3 作为咨询当事人的效能问卷第19页
    3.3 实验设计和干预方法第19-22页
        3.3.1 实验设计第19页
        3.3.2 团体认知干预过程第19-22页
4 研究结果第22-27页
    4.1 高中生对专业心理求助的认知和态度现状第22-23页
        4.1.1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第22页
        4.1.2 高中生对专业心理求助的认知特点第22-23页
    4.2 前测中心理求助的认知变量与高中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第23-24页
        4.2.1 研究预测变量与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相关关系第23页
        4.2.2 心理求助的认知因素和性别因素对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的影响第23-24页
    4.3 团体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得分比较及分析结果第24-26页
        4.3.1 两组各项量表前测分数组间比较第24页
        4.3.2 两组各项量表后测分数组间比较第24-25页
        4.3.3 团体认知干预前后量表分数结果组内比较第25-26页
        4.3.4 干预前后心理咨询认知变量及专业心理求助态度改变值在性别上的差异研究第26页
    4.4 团体认知干预后干预组与对照组实际咨询情况追踪比较第26-27页
5 讨论第27-32页
    5.1 研究工具与研究对象的选择第27页
    5.2 高中生对专业心理求助的认知和态度现状第27-29页
        5.2.1 高中生专业心理求助态度特性分析第27-28页
        5.2.2 高中生作为咨询当事人的自我效能和对咨询社会容认度的认知特点第28-29页
    5.3 心理求助的认知变量与中学生心理求助态度的关系研究第29页
    5.4 专业心理求助态度受高中生团体认知干预影响的讨论第29-32页
6 结论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附录1:前测、后测问卷第35-39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第39-40页
后记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量子点与光子分子耦合系统的光发射和非线性特性研究
下一篇:基于表面等离子体的纳米光学天线的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