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10页 |
1.1.1 社交网络的发展与特点 | 第8-9页 |
1.1.2 新浪微博及其特征 | 第9-10页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2 基本概念和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2.1 自我呈现的理论背景 | 第12-15页 |
2.2 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相关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2.1 社交网络的使用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 第15-16页 |
2.2.2 社交网络的自我呈现策略 | 第16-17页 |
2.2.3 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影响因素 | 第17-21页 |
3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实证分析 | 第21-27页 |
3.1 量表的编制 | 第21-23页 |
3.2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自我呈现的实证分析 | 第23-27页 |
3.2.1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中自我呈现的描述性统计 | 第23-24页 |
3.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中自我呈现的差异 | 第24-25页 |
3.2.3 不同年级大学生社交网络与现实生活中自我呈现的差异 | 第25-26页 |
3.2.4 大学生在社交网络和现实生活中自我呈现差异比较 | 第26-27页 |
4 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自我呈现的影响 | 第27-36页 |
4.1 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自我呈现的积极影响 | 第27-30页 |
4.1.1 社交网络的使用促进大学生进行更积极有效地自我呈现 | 第27页 |
4.1.2 社交网络为大学生的自我呈现提供了新的途径 | 第27-28页 |
4.1.3 通过社交网络中的自我呈现缓解现实生活中的不良情绪 | 第28-29页 |
4.1.4 社交网络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 第29-30页 |
4.2 社交网络的使用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30-33页 |
4.2.1 社交网络的不当使用致使学生忽视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 | 第30-31页 |
4.2.2 影响大学生恋爱观的形成 | 第31-32页 |
4.2.3 大学生形成社交网络依赖致学业懈怠 | 第32-33页 |
4.3 社交网络对大学生造成的消极影响归因 | 第33-36页 |
4.3.1 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缺失 | 第33页 |
4.3.2 社交网络中主导型价值伦理的式微 | 第33-34页 |
4.3.3 社交网络虚拟社交的先天性缺陷 | 第34-36页 |
5 规范大学生合理运用社交网络的对策和意见 | 第36-41页 |
5.1 从大学生层面提高大学生自主意识 | 第36-37页 |
5.2 从政府层面完善社交网络监督机制 | 第37-39页 |
5.2.1 保持我国社交网络政策法规与时俱进 | 第38页 |
5.2.2 积极推行社交网络实名制,培养大学生诚信意识 | 第38-39页 |
5.3 从学校层面加强社交网络思想教育工作 | 第39-41页 |
5.3.1 建立高素质的社交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团队 | 第39-40页 |
5.3.2 探索高效的引导工作方法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附录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