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2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2) 实际意义 | 第10页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1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0页 |
2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0-11页 |
3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 第11页 |
4 双师型教师 | 第11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 国外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 德国“双元制”模式 | 第11-12页 |
(2) 美国的“合作教育”模式 | 第12页 |
(3) 英国的“工学交替”模式 | 第12页 |
(4) 日本的“产学研”结合模式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1) 关于“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 第13-14页 |
(2) “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利弊研究 | 第14-15页 |
(3) 有关“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经验总结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方法目的 | 第16-18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 文献资料法 | 第16页 |
(2) 个案分析法 | 第16-17页 |
(3) 访谈法 | 第17页 |
(4) 问卷调查法 | 第17页 |
3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概述 | 第18-25页 |
(一)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 第18页 |
(二) 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要素 | 第18-20页 |
1 学校办学目标 | 第19页 |
2 校企要紧密联系 | 第19页 |
3 校企双方各具特色 | 第19页 |
4 有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 第19-20页 |
5 有完备的实训场地 | 第20页 |
(三) “订单式”教育模式的特征 | 第20-21页 |
1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 第20-21页 |
2 教学与岗对接针对性强 | 第21页 |
3 定向就业就业率高 | 第21页 |
(四) “订单式”人才培养具有可行性 | 第21-22页 |
(五)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积极意义 | 第22-25页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现状及困境 | 第25-28页 |
(一) 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现状 | 第25-26页 |
(二) 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培养出现的困境 | 第26-28页 |
第四章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个案分析——以曲靖高级技校为例 | 第28-45页 |
(一) 曲靖高级技校简介 | 第28页 |
(二) 曲靖高级技工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动因 | 第28-31页 |
1 积极主动进行教育改革的动因 | 第28-29页 |
2 中等职业学校面对重重压力 | 第29-31页 |
(1) 生源压力 | 第29-30页 |
(2) 办学软硬件的压力 | 第30页 |
(3) 就业压力 | 第30-31页 |
(三) 曲靖高级技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概况 | 第31-32页 |
1 “订单式”培养概况 | 第31页 |
2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体系 | 第31-32页 |
(四) 曲靖高级技工学校“订单式”培养实施程序 | 第32-34页 |
1 调研企业,确立订单 | 第33页 |
2 达成协议,制定方案 | 第33-34页 |
3 双方参与,共同培养 | 第34页 |
4 注重质量,参与评估 | 第34页 |
5 按照协议,安排就业 | 第34页 |
(五) 访谈与调查 | 第34-39页 |
1 曲靖高级技校相关学生、领导对“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态度分析 | 第34-38页 |
2 对曲靖高级技校教师情况的调查 | 第38-39页 |
(六) 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总结 | 第39-45页 |
1 取得的成效 | 第39-42页 |
(1) 实现了学生高就业率 | 第39-41页 |
(2) 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 第41页 |
(3) 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 第41页 |
(4) 弥补学校实训基地的不足 | 第41-42页 |
2 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1) 学校方面 | 第42-43页 |
(2) 企业方面 | 第43页 |
(3) 政府层面 | 第43-45页 |
第五章 优化中等职业学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 第45-51页 |
(一) 发挥学校主体作用 | 第45-47页 |
1 改变传统观念,打造品牌专业 | 第45页 |
2 切实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 第45-46页 |
3 无缝对接,零距离办学 | 第46页 |
(1) 重视校本研发,教材无缝对接 | 第46页 |
(2) 重视学以致用,学产无缝对接 | 第46页 |
4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 第46页 |
5 订单之后的追踪 | 第46-47页 |
(二) 凸显企业参与合作的主动作用 | 第47-48页 |
1 设置岗位方面 | 第47页 |
(1) 企业要提供足够的“订单"岗位 | 第47页 |
(2) 提供明确的岗位要求 | 第47页 |
2 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 第47-48页 |
3 努力帮助学校完善实践教学 | 第48页 |
4 企业应积极参与人才质量评估 | 第48页 |
5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企业效率 | 第48页 |
(三) 政府应积极配合中职“订单”培养 | 第48-51页 |
1 加大行政指导和舆论宣传力度 | 第49页 |
2 加大经费投入 | 第49页 |
3 政府做媒,校企联姻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附录1 | 第54-55页 |
附录2 | 第55-57页 |
附录3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