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音乐评论、欣赏论文

巴赫《b小调弥撒》音乐风格研究

论文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前言第12-16页
    一、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第12-13页
    二、 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手段第15-16页
第一部分 巴赫《b 小调弥撒》概观第16-53页
    第一章 巴赫与弥撒曲第17-24页
        第一节 弥撒曲体裁的发展第17-22页
            (一)弥撒曲的形成及文艺复兴之前的发展第17-18页
            (二)15-16 世纪的复调常规弥撒曲第18-20页
            (三)17-18 世纪的弥撒曲创作第20-21页
            (四)19-20 世纪的弥撒曲创作第21-22页
        第二节 巴赫的弥撒曲创作第22-24页
    第二章 《b 小调弥撒》的创作与演出第24-32页
        第一节 巴赫《b 小调弥撒》的创作情况第24-30页
            (一)1724 年的“圣哉经”第24页
            (二)1733 年的“短弥撒”第24-26页
            (三)1748 年的“信经”第26-28页
            (四)“圣哉经”与“羔羊经”第28-29页
            (五)借用乐章与新创作乐章第29-30页
        第二节 巴赫《b 小调弥撒》的早期演出第30-32页
    第三章 《b 小调弥撒》乐曲概略第32-53页
        第一节 慈悲经第32-35页
        第二节 荣耀经第35-42页
        第三节 信经第42-48页
        第四节 圣哉经第48-51页
        第五节 羔羊经第51-53页
第二部分 古风——《b 小调弥撒》的文艺复兴风格第53-105页
    第一章 《b 小调弥撒》中的模拟借用第54-74页
        第一节 模拟诗文——模拟音乐第54-55页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模拟弥撒曲第55-56页
        第三节 《b 小调弥撒》中的模拟借用曲第56-74页
            (一)第7 曲“我们对您感恩”与康塔塔 BWV29第58-60页
            (二)第9 曲“他免除了尘世的罪恶”与康塔塔 BWV46第60-62页
            (三)第14 曲“全能的天父”与康塔塔 BWV171第62-64页
            (四)第17 曲“十字架上”与康塔塔 BWV12第64-67页
            (五)第21 曲“我们期待死者的复活”与康塔塔 BWV120第67-70页
            (六)第23 曲“和散那”与康塔塔 BWV215第70-71页
            (七)第26 曲“神之羔羊”与康塔塔 BWV11第71页
            (八)第27 曲“垂赐平安”与《b 小调弥撒》第 7 曲第71-74页
    第二章 《b 小调弥撒》中的古式风格第74-97页
        第一节 “古式风格”概念辨析第74-75页
        第二节 帕莱斯特里纳的“古式风格”第75-77页
        第三节 巴赫与“古式风格”第77-80页
        第四节 《b 小调弥撒》中的“古式风格”表现第80-97页
            (一)声部配置第80-81页
            (二)主题来源第81-84页
            (三)旋律风格第84-86页
            (四)主题推进第86-92页
            (五)二二节拍第92-93页
            (六)紧随人声第93-97页
    第三章 《b 小调弥撒》中的拱形结构第97-105页
        第一节 拱形结构溯源第97-98页
        第二节 拱形结构与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第98-99页
        第三节 《b 小调弥撒》中的拱形结构第99-105页
            (一)“慈悲经”中的拱形结构第99-100页
            (二)“荣耀经”中的拱形结构第100-101页
            (三)“信经”中的拱形结构第101-103页
            (四)“圣哉经”中的拱形结构第103-105页
第三部分 时韵——《b 小调弥撒》的巴罗克风格第105-165页
    第一章 《b小调弥撒》中的利都奈罗第106-124页
        第一节 利都奈罗的历史第106-111页
            (一)“利都奈罗”词义辨析及早期发展第106-107页
            (二)17 世纪声乐体裁中的“利都奈罗”第107-108页
            (三)巴洛克协奏曲中的“利都奈罗”第108-110页
            (四)维瓦尔第的“利都奈罗”第110-111页
        第二节 利都奈罗的结构第111-114页
        第三节 《b 小调弥撒》中的“利都奈罗”结构第114-124页
            (一)具有回旋曲式特征的利都奈罗结构第114-119页
            (二)与返始咏叹调形式结合的利都奈罗结构第119-121页
            (三)与巴洛克二部曲式结合的利都奈罗结构第121-122页
            (四)具有奏鸣性的利都奈罗结构第122-124页
    第二章 《b小调弥撒》中的舞曲特质第124-139页
        第一节 舞曲进入艺术音乐第124-125页
        第二节 巴洛克——舞曲时代的顶峰第125-128页
        第三节 《b 小调弥撒》中的舞曲特质第128-139页
            (一)节拍节奏——舞曲体裁第128-132页
                1、吉格第128-129页
                2、帕斯比耶第129-130页
                3、库朗特第130-131页
                4、布雷第131页
                5、帕萨卡利亚第131-132页
            (二)二段体结构第132-135页
            (三)“情感论”表现第135-139页
    第三章 意大利歌剧对《b 小调弥撒》的影响第139-165页
        第一节 巴洛克晚期的歌剧第139-142页
            (一)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的意大利歌剧第139-140页
            (二)那不勒斯风格第140-141页
            (三)意大利歌剧在德国第141-142页
        第二节 《b 小调弥撒》中的“协唱风格”第142-153页
            (一)“协唱风格”的定义及运用第142-145页
                1、概念辨析第143页
                2、威尼斯乐派的协唱风格第143-144页
                3、“协唱风格”在巴洛克宗教音乐中第144-145页
            (二)《b 小调弥撒》中的“协唱风格”运用第145-153页
                1、多声部合唱,加通奏低音的协唱风格第146-147页
                2、独唱咏叹调加助奏乐器的协唱风格第147-149页
                3、独唱游离于合唱与通奏低音之上的协唱风格第149-151页
                4、双合唱队形成的协唱风格第151-153页
        第三节 《b 小调弥撒》中的咏叹调第153-165页
            (一)咏叹调在 18 世纪初第153-156页
                1、“咏叹调”词义辨析及早期历史第153-154页
                2、那不勒斯歌剧中的“返始咏叹调”第154-155页
                3、咏叹调在巴洛克弥撒曲中第155-156页
            (二)《b 小调弥撒》中咏叹调体裁的运用第156-159页
                1、独唱咏叹调第156-157页
                2、二重唱咏叹调第157-159页
            (三)《b 小调弥撒》中咏叹调结构的运用第159-163页
                1、返始咏叹调结构第159-160页
                2、带利都奈罗的返始咏叹调结构第160-162页
                3、隐藏的返始咏叹调第162-163页
            (四)咏叹调中的“华丽风格”第163-165页
第四部分 融合——《b 小调弥撒》的统一风格第165-212页
    第一章 《b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第166-203页
        第一节 音乐修辞学与词语描绘第166-169页
        第二节 《b 小调弥撒》中的修辞描绘手法第169-203页
            (一)旋律描绘第169-172页
            (二)动机描绘第172-178页
                1、哀叹动机第173-175页
                2、罪孽动机第175-176页
                3、欢呼动机第176-178页
            (三)音型描绘第178-183页
                1、半音下行音型——悲痛情绪的表达第178-180页
                2、花唱音型——欢乐情绪的表达第180-183页
            (四)声部描绘第183-185页
                1、前后声部的二重唱——父与子的象征第183-184页
                2、六声部与天使的六个翅膀第184-185页
            (五)数字描绘第185-196页
                1、数字“3”——“三位一体”的象征第185-189页
                2、数字“9”——“十字架”的象征第189-192页
                3、数字“13”——不祥的数字第192-196页
            (六)体裁描绘第196-200页
            (七)调性描绘第200-203页
    第二章 《b小调弥撒》的统一性第203-212页
        第一节 统一的手段第203-208页
            (一)音型动机第203-204页
            (二)乐章结构第204-205页
            (三)调性布局第205-208页
        第二节 统一的表现第208-212页
            (一)文艺复兴风格与巴洛克风格的统一第208-209页
            (二)宗教风格与世俗风格的统一第209-210页
            (三)教堂风格与音乐会风格的统一第210-212页
结论第212-218页
附录一:参考文献第218-225页
附录二:巴赫《b 小调弥撒》曲名列表第225-226页
附录三:弥撒曲歌词及译文第226-230页
附录四:论文涉及人名索引第230-239页
附件第239-241页

论文共2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庆港口物流系统规划研究
下一篇: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资源协同配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