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6页 |
1.1.1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已成为重要创新主体 | 第11-14页 |
1.1.2 高校科技资源配置面临的问题 | 第14-15页 |
1.1.3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资源协同配置的迫切需求 | 第15-16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6-17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7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18-21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3-3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2.1.1 创新概念的演变:从创新到区域创新体系 | 第23-25页 |
2.1.2 科技资源的内涵与分类 | 第25-26页 |
2.1.3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科技资源配置主体 | 第26-27页 |
2.2 研究综述 | 第27-31页 |
2.2.1 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综述 | 第27-29页 |
2.2.2 高校科技资源配置研究综述 | 第29-30页 |
2.2.3 对于研究文献的综合评价 | 第30-3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3 高校外部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32-41页 |
3.1 基于全社会的高校科技资源协同配置的科技活动效果结构模型 | 第32-38页 |
3.1.1 企业与高校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32页 |
3.1.2 国际交流活动与高校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32页 |
3.1.3 政府与高校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32-33页 |
3.1.4 科研机构与高校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33页 |
3.1.5 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 第33-38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3.3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资源协同配置模式的有效互动机制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4 高校内部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41-46页 |
4.1 基于有限理性的演化博弈 | 第41-42页 |
4.2 基于演化博弈的高校内部创新团队的科技资源协同配置 | 第42-45页 |
4.2.1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内部创新团队的内涵和特性 | 第42-43页 |
4.2.2 高校内部科技资源协同配置的行为人特征 | 第43页 |
4.2.3 高校内部科技资源协同配置模型的假设 | 第43-44页 |
4.2.4 模型求解 | 第44-45页 |
4.2.5 结果分析 | 第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5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高校科技资源协同配置模式的效果 | 第46-52页 |
5.1 区域创新体系创新效果的研究方法及选取 | 第46-47页 |
5.2 实证研究 | 第47-51页 |
5.2.1 指标与模型选取 | 第47-48页 |
5.2.2 数据处理 | 第48-50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50-51页 |
5.2.4 结论 | 第5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6 总结 | 第52-56页 |
6.1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4页 |
6.1.1 研究结论 | 第52-53页 |
6.1.2 政策建议 | 第53-54页 |
6.2 创新点 | 第54-55页 |
6.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与在学校期间参与的科研活动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