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1页 |
1.1 引言 | 第8-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18页 |
1.2.1 国外信用评价指标研究 | 第9-10页 |
1.2.2 国内信用评价指标研究 | 第10-17页 |
1.2.3 信用评价研究方法的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8-19页 |
1.4 研究方法与主要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信用评价指标相关基础概述 | 第21-28页 |
2.1 信用评价理论 | 第21-22页 |
2.1.1 信用的概念 | 第21页 |
2.1.2 信用评价理论 | 第21-22页 |
2.2 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缺失及原因分析 | 第22-24页 |
2.2.1 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缺失 | 第22-23页 |
2.2.2 信用缺失原因分析 | 第23-24页 |
2.3 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的本质与特点 | 第24-25页 |
2.3.1 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的本质 | 第24页 |
2.3.2 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的特点 | 第24-25页 |
2.4 信用评价研究分析方法 | 第25-28页 |
2.4.1 层次分析法 | 第25-26页 |
2.4.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26-28页 |
第三章 构建注册监理工程师执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47页 |
3.1 选取信用评价指标 | 第28-33页 |
3.1.1 指标设置原则 | 第28-29页 |
3.1.2 信用评价指标的选择 | 第29-31页 |
3.1.3 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概念模型 | 第31-33页 |
3.2 问卷调查过程 | 第33-35页 |
3.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3-34页 |
3.2.2 调查问卷的内容 | 第34-35页 |
3.3 构建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6页 |
3.3.1 信用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35-36页 |
3.3.2 信用评价指标解释 | 第36-37页 |
3.3.3 确定信用评价指标权重 | 第37-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案例分析 | 第47-55页 |
4.1 评价注册监理工程师背景 | 第47-49页 |
4.2 确定信用评价等级 | 第49-54页 |
4.2.1 信用评价等级分类 | 第49页 |
4.2.2 计算指标评价分值,确定指标隶属度 | 第49-52页 |
4.2.3 计算最终评分值 | 第52-54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新颖之处与结论 | 第55-56页 |
5.2 展望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