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村民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 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 第15-16页 |
1.4.1 预期成果 | 第15页 |
1.4.2 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村庄规划概述 | 第16-22页 |
2.1 村庄规划概念 | 第16-17页 |
2.1.1 村庄规划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村庄规划的特点 | 第16-17页 |
2.1.3 村庄规划的重要性 | 第17页 |
2.1.4 编制村庄规划的一般要求 | 第17页 |
2.2 村庄规划编制的背景 | 第17-18页 |
2.3 南宁市村庄规划概况 | 第18-19页 |
2.4 我国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 第19-22页 |
2.4.1 村庄规划的常规编制模式 | 第19-20页 |
2.4.2 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的理论 | 第20页 |
2.4.3 村庄规划案例 | 第20-22页 |
第三章 我国村庄规划编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3.1 村庄规划法律和技术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22-23页 |
3.2 村庄规划编制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3-26页 |
3.2.1 缺乏广泛、有效地宣传 | 第23页 |
3.2.2 编制过程中缺乏村民有效参与 | 第23-24页 |
3.2.3 村庄规划难以体现村民利益 | 第24页 |
3.2.4 规划实施过程中缺乏村民监督 | 第24-25页 |
3.2.5 未启动有效地修编程序 | 第25页 |
3.2.6 未根据村庄的种类区别对待 | 第25页 |
3.2.7 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 | 第25-26页 |
第四章 面向村民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 第26-33页 |
4.1 面向村民的村庄规划的利益方分析 | 第26-27页 |
4.2 面向村民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 | 第27-33页 |
4.2.1 村庄规划编制前的广泛宣传 | 第29页 |
4.2.2 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与村民的互动、协调 | 第29-31页 |
4.2.3 体现村民的实际利益,促进村民积极参与 | 第31页 |
4.2.4 村民对于村庄规划的监督 | 第31-32页 |
4.2.5 启动村庄规划的修编程序 | 第32-33页 |
第五章 团岩坡的村庄规划编制 | 第33-56页 |
5.1 团岩坡现状概况 | 第33-35页 |
5.1.1 地理位置 | 第33页 |
5.1.2 自然风貌 | 第33-34页 |
5.1.3 人口经济情况 | 第34-35页 |
5.1.4 产业基础条件 | 第35页 |
5.2 研究案例选取的情况说明 | 第35-36页 |
5.3 开展广泛有效的规划宣传 | 第36-37页 |
5.3.1 宣传的方式方法 | 第36页 |
5.3.2 宣传内容 | 第36-37页 |
5.4 村民意愿征询情况 | 第37-45页 |
5.4.1 村民意愿调查问卷 | 第37-38页 |
5.4.2 村民意愿数据分析 | 第38-45页 |
5.4.3 入户访谈的情况 | 第45页 |
5.5 根据村民意愿提出村庄规划的初步方案 | 第45-47页 |
5.5.1 村民意愿的集中体现 | 第45-46页 |
5.5.2 保护区的控制 | 第46-47页 |
5.6 提供技术、政策支持 | 第47-49页 |
5.6.1 存在问题分析 | 第47-48页 |
5.6.2 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持 | 第48-49页 |
5.7 规划编制过程中再次征求村民意愿的情况 | 第49-50页 |
5.7.1 收集村民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和建议 | 第49-50页 |
5.7.2 技术及政策支持 | 第50页 |
5.8 协调后的村庄规划 | 第50-55页 |
5.8.1 用地布局 | 第50-51页 |
5.8.2 市政设施布局 | 第51-52页 |
5.8.3 产业引导 | 第52-53页 |
5.8.4 建筑形式选择 | 第53页 |
5.8.5 道路系统 | 第53-54页 |
5.8.6 村民实际利益体现 | 第54页 |
5.8.7 村规民约制定 | 第54-55页 |
5.9 村民关于村庄规划成果的意愿情况 | 第55页 |
5.10 村庄规划的监督监管 | 第55页 |
5.11 启动村庄规划的修编程序 | 第55-56页 |
第六章 面向村民的村庄规划模式与常规模式的比较 | 第56-65页 |
6.1 采用常规方法编制的村庄规划 | 第56-58页 |
6.1.1 用地布局 | 第56-57页 |
6.1.2 市政设施布局 | 第57页 |
6.1.3 建筑形式 | 第57-58页 |
6.1.4 道路系统 | 第58页 |
6.2 两种编制模式的分析比较 | 第58-62页 |
6.2.1 宣传引导方面 | 第58-59页 |
6.2.2 技术层面 | 第59-60页 |
6.2.3 程序方面 | 第60页 |
6.2.4 村民利益的考虑 | 第60-61页 |
6.2.5 产业引导方面 | 第61页 |
6.2.6 引入村规民约 | 第61页 |
6.2.7 综合分析 | 第61-62页 |
6.3 结论 | 第62-65页 |
第七章 总结、展望 | 第65-67页 |
7.1 总结 | 第65页 |
7.2 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65-67页 |
7.2.1 进一步明确法律责任 | 第65-66页 |
7.2.2 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配套政策 | 第66页 |
7.2.3 注重村民参与的形式和方法 | 第66页 |
7.2.4 运用更多规划技术方法 | 第66页 |
7.2.5 关注乡土文化和产业引导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1 | 第70-71页 |
附录2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