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缩略词 | 第4-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1 理论意义 | 第12页 |
| 1.2.2 现实意义 | 第12-13页 |
| 1.3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1.4.1 文献资料法 | 第13页 |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13-14页 |
| 1.4.3 个别访谈法 | 第14页 |
| 1.4.4 比较分析法 | 第14页 |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6页 |
| 1.5.1 研究对象定位在职业教育领域 | 第14页 |
| 1.5.2 重新定位中职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 第14-15页 |
| 1.5.3 系统设计五年的人才培养方案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概念和理论 | 第16-27页 |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6-19页 |
| 2.1.1 职业教育 | 第16页 |
| 2.1.2 中等职业教育 | 第16-17页 |
| 2.1.3 高等职业教育 | 第17页 |
| 2.1.4 人才培养模式 | 第17-19页 |
| 2.1.5 中高职衔接模式 | 第19页 |
| 2.2 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 第19-24页 |
| 2.2.1 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 第19-23页 |
| 2.2.2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研究 | 第23-24页 |
| 2.3 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依据 | 第24-27页 |
| 2.3.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 2.3.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第25页 |
| 2.3.3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 第25-26页 |
| 2.3.4 合作教育理论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与培养模式 | 第27-37页 |
| 3.1 护理专业人才需求现状 | 第27-29页 |
| 3.1.1 护理专业人才社会需求量大 | 第27页 |
| 3.1.2 社会对护理专业人才的学历和能力要求逐步提高 | 第27-29页 |
| 3.2 卫生学校开展“3+2”护理专业培养模式现状 | 第29-37页 |
| 3.2.1 卫生学校师资不能满足高职培养需求 | 第30-32页 |
| 3.2.2 卫生学校“3+2”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完善 | 第32-33页 |
| 3.2.3 卫生学校“3+2”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科学 | 第33-34页 |
| 3.2.4 卫生学校教学管理存在滞后性 | 第34-35页 |
| 3.2.5 卫生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待提高 | 第35-37页 |
| 第四章 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第37-50页 |
| 4.1 建立中职和高职联合开展“3+2”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制度 | 第37-38页 |
| 4.1.1 地方政府允许中职和高职联合开展试点培养工作 | 第37页 |
| 4.1.2 成立中高职一体化的组织管理机构 | 第37-38页 |
| 4.2 中高职分段培养护理专业人才 | 第38-43页 |
| 4.2.1 系统设计中高职“3+2”人才培养方案 | 第38-41页 |
| 4.2.2 深化课程改革,引导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 第41-42页 |
| 4.2.3 确定“中、高、企”多方共定教学计划制度 | 第42页 |
| 4.2.4 完善教学运行管理的衔接机制 | 第42-43页 |
| 4.3 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 第43-45页 |
| 4.3.1 与医疗卫生部门合办,开展订单式培训 | 第43页 |
| 4.3.2 建立“院中校”,试行二元二段、二元三段相结合培养 | 第43-45页 |
| 4.4 建立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 第45-46页 |
| 4.4.1 师资的交流与培训提高 | 第45-46页 |
| 4.4.2 共享校内实训基地 | 第46页 |
| 4.5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 4.5.1 教师教学质量监控 | 第46-47页 |
| 4.5.2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 | 第47页 |
| 4.6 完善中高职一体化实习工作 | 第47-48页 |
| 4.7 重视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深刻认识医学与人文的密切关系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 附录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