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多角化过程中的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我国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为例

1 绪论第11-2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1-12页
    1.2 研究动机第12-14页
        1.2.1 经验方面的动机第12-13页
        1.2.2 理论方面的动机第13-14页
    1.3 研究意义第14-15页
    1.4 几个基本概念第15-16页
    1.5 研究的目的、内容及范围第16-19页
        1.5.1 研究目的及内容第16-17页
        1.5.2 研究范围第17-19页
    1.6 研究之创新点第19-21页
        1.6.1 理论方面的创新第19-20页
        1.6.2 经验方面的创新第20-21页
    1.7 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第21-25页
        1.7.1 理论基础:一个基于学习视角的多角化分析框架第21-22页
        1.7.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22-23页
        1.7.3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3-25页
2 多角化文献综述第25-57页
    2.1 多角化经营的定义及相关概念第25-34页
        2.1.1 多角化经营的定义第25-26页
        2.1.2 多角化程度第26-32页
            2.1.2.1 产品多角化程度第26-29页
            2.1.2.2 地区多角化程度第29-32页
        2.1.3 多角化战略的类型第32-34页
    2.2 多角化的理论基础第34-43页
        2.2.1 多角化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观点第34-36页
        2.2.2 PENROSE的多角化理论第36-38页
        2.2.3 多角化过程模型第38-40页
        2.2.4 生产服务冗余与吸收能力第40-41页
        2.2.5 吸收能力在多角化中的作用第41-43页
    2.3 基于学习视角的多角化理论第43-49页
        2.3.1 组织学习与多角化理论第43-45页
        2.3.2 多角化之学习观理论第45-49页
            2.3.2.1 多角化是一种学习机制第45-48页
            2.3.2.2 学习多角化经营第48-49页
    2.4 文献小结第49-54页
        2.4.1 关键发现第49-50页
        2.4.2 其他相关文献第50-51页
        2.4.3 研究中存在的缺陷第51-54页
            2.4.3.1 传统理论在解释多角化现象时的缺陷第52-53页
            2.4.3.2 研究方法中存在的缺陷第53-54页
    2.5 本研究的切入方向第54-57页
        2.5.1 基于学习视角第54-55页
        2.5.2 动态二维测量方法第55-56页
        2.5.3 吸收能力的权变效应第56-57页
3 理论架构与假说第57-81页
    3.1 一个多角化分析框架第57-59页
    3.2 假设前提第59-61页
        3.2.1 有限理性第59页
        3.2.2 企业(管理者)目标第59-60页
        3.2.3 企业资源第60-61页
    3.3 理论发展与假说提出第61-81页
        3.3.1 多角化之学习观第61-78页
            3.3.1.1 知识利用与多角化(H1-H2)第61-66页
            3.3.1.2 知识利用与多角化(H3-H4)第66-71页
            3.3.1.3 知识利用与知识开发(H5)第71-78页
        3.3.2 知识类别与企业绩效第78-81页
            3.3.2.1 知识类别与多角化第78-79页
            3.3.2.2 基于知识类别的多角化学习模式(H6)第79-81页
4 研究方法第81-119页
    4.1 研究背景第81-85页
        4.1.1 产业范围第81-82页
        4.1.2 观察期第82-83页
        4.1.3 统计工具第83页
        4.1.4 样本第83-85页
    4.2 变量界定及测量方法第85-109页
        4.2.1 因变量:企业绩效第85-88页
        4.2.2 自变量第88-104页
            4.2.2.1 知识开发第88-95页
            4.2.2.2 知识利用第95-99页
            4.2.2.3 多角化模式第99-100页
            4.2.2.4 学习模式第100-102页
            4.2.2.5 吸收能力第102-104页
        4.2.3 控制变量第104-109页
            4.2.3.1 企业规模第104页
            4.2.3.2 企业年龄第104-105页
            4.2.3.3 组织结构第105-106页
            4.2.3.4 兼并与收购第106-107页
            4.2.3.5 Tobin's Q第107-109页
    4.3 模型第109-119页
        4.3.1 模型Ⅰ(检验H1-H4)第109-113页
        4.3.2 模型Ⅱ(检验H5)第113-114页
        4.3.3 模型Ⅲ(检验H6)第114-119页
5 结果及讨论第119-145页
    5.1 模型Ⅰ的检验结果及讨论第119-131页
        5.1.1 知识利用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第121-123页
        5.1.2 知识开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第123-124页
        5.1.3 敏感性分析第124-131页
            5.1.3.1 减速递增情形第125-128页
            5.1.3.2 加速递增情形第128-131页
    5.2 模型Ⅱ的检验结果及讨论第131-138页
        5.2.1 吸收能力较弱情形下多角化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第133-135页
        5.2.2 吸收能力较强情形下多角化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第135-138页
    5.3 模型Ⅲ的检验结果及讨论第138-145页
6 结论与前瞻第145-159页
    6.1 研究结论第145-148页
    6.2 理论贡献及实践意义第148-155页
        6.2.1 理论贡献第148-152页
            6.2.1.1 之于企业行为(适应)理论的贡献第148-150页
            6.2.1.2 之于战略管理理论的贡献第150-152页
            6.2.1.3 之于企业能力理论、权变理论及知识管理理论的贡献第152页
        6.2.2 实践意义第152-155页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55-159页
        6.3.1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第155-157页
        6.3.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157-159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59-182页
附录一: 上市公司行业分类及说明第182-183页
附录二: 本研究常用的部分SIC码及说明第183-184页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及所获奖励与荣誉第184-185页
致谢第185页

论文共1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韩国学生语音教学研究--以韩国济州自学汉语学院为例
下一篇:对外汉语教学中AB-BA式逆序词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