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6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7-9页 |
1.1.1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1.3 本文创新点 | 第8-9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1.2.1 师徒制内涵和师徒关系方面 | 第9-10页 |
1.2.2 师徒模式和师徒制效能方面 | 第10-12页 |
1.2.3 师徒制存在的问题 | 第12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3.1 师徒制 | 第12-13页 |
1.3.2 “情境式”师徒制 | 第13页 |
1.3.3 教师专业发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1.4.1 文献研究法 | 第14-15页 |
1.4.2 个案研究法 | 第15页 |
1.4.3 访谈研究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情境式”师徒制: 李吉林培养青年语文教师 | 第16-28页 |
2.1 李吉林师徒介绍 | 第16-19页 |
2.1.1 李吉林介绍 | 第16页 |
2.1.2 李吉林徒弟概述 | 第16-19页 |
2.2 李吉林师徒关系:全方位的、互助融乐共同体 | 第19-21页 |
2.2.1 师徒之间: 既是师傅,又是慈母 | 第19-20页 |
2.2.2 徒弟之间: 积极进取,互助融乐 | 第20-21页 |
2.3 李吉林带教指导内容: 教学为主,科研为辅 | 第21-23页 |
2.3.1 教学方面: 苦练基本功,强化教育理论的学习 | 第22页 |
2.3.2 科研方面: 明确研究课题,打开研究的空间 | 第22-23页 |
2.4 李吉林带教指导方式:以赛代促,岗位成才 | 第23-25页 |
2.4.1 以赛代促: 以比赛促进教学技能发展 | 第24-25页 |
2.4.2 岗位成才: 在岗位实践中增强能力 | 第25页 |
2.5 李吉林“情境式”师徒制的特点 | 第25-27页 |
2.5.1 基于情境教育的“情境式”师徒制 | 第25-26页 |
2.5.2 以“情”为纽带,师徒关系亲厚 | 第26页 |
2.5.3 在形象情境中展开带教指导 | 第26-27页 |
2.6 李吉林“情境式”师徒制理论阐述 | 第27-28页 |
2.6.1 陶行知的“艺友制” | 第27页 |
2.6.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 第27-28页 |
第3章 李吉林徒弟的成长与发展 | 第28-34页 |
3.1 传承“情境教学”课堂理念 | 第28-32页 |
3.1.1 施建平执教《泊船瓜州》片段 | 第28-30页 |
3.1.2 唐颖颖执教《会变脸的风》片段 | 第30-31页 |
3.1.3 徒弟课例述评:颇具李吉林“情境教学”特色 | 第31-32页 |
3.2 发展“情境式”师徒制 | 第32-34页 |
3.2.1 “名师团”中的施建平 | 第32页 |
3.2.2 支援片区学校的唐颖颖 | 第32-34页 |
第4章 “情境式”师徒制的启示 | 第34-39页 |
4.1 学校层面 | 第34-35页 |
4.1.1 提供行政支持,注重科研立校 | 第34-35页 |
4.1.2 搭建平台,加强名师辐射 | 第35页 |
4.1.3 完善制度规范和制度保障 | 第35页 |
4.2 师傅层面 | 第35-37页 |
4.2.1 言传身教,发挥自身示范带头作用 | 第35-36页 |
4.2.2 注重教师专业情感的培养 | 第36页 |
4.2.3 努力缔造师徒研究共同体 | 第36-37页 |
4.3 徒弟层面 | 第37-39页 |
4.3.1 志存高远,渴求成长 | 第37页 |
4.3.2 近水楼台,向身边优秀教师学习 | 第37-38页 |
4.3.3 努力践行“教学即研究”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录A | 第42-43页 |
附录B | 第43-52页 |
附录C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