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1页 |
1.1 选题原因及课题研究价值 | 第8页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8-9页 |
1.2.1 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 第8-9页 |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趋向补语研究 | 第9页 |
1.3 语料来源和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1.3.1 语料来源 | 第9页 |
1.3.2 具体研究方法 | 第9-11页 |
2 趋向补语的定义及范围 | 第11-13页 |
2.1 趋向补语的定义 | 第11页 |
2.2 趋向补语的范围 | 第11-13页 |
3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及语法分布 | 第13-15页 |
3.1 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 | 第13页 |
3.2 趋向补语的语法分布 | 第13-15页 |
3.2.1 动词+趋向补语+宾语 | 第13页 |
3.2.2 动词+宾语+趋向补语 | 第13-14页 |
3.2.3 动词+趋向补语+宾语+趋向补语 | 第14-15页 |
4 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 | 第15-23页 |
4.1 “来”类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 | 第15-17页 |
4.2 “去”类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 | 第17-19页 |
4.3 其他类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 | 第19-23页 |
5 趋向补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 | 第23-33页 |
5.1 对趋向补语教学现状问卷调查的情况说明 | 第23-25页 |
5.2 具体偏误分析 | 第25-27页 |
5.2.1 遗漏偏误 | 第25-26页 |
5.2.2 多余偏误 | 第26页 |
5.2.3 替代偏误 | 第26-27页 |
5.2.4 语序偏误 | 第27页 |
5.3 偏误分析小结 | 第27-30页 |
5.4 偏误形成的原因 | 第30-31页 |
5.4.1 母语负迁移 | 第30页 |
5.4.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0-31页 |
5.4.3 学习环境和学习者个体因素 | 第31页 |
5.5 教学策略及其思考 | 第31-33页 |
5.5.1 加强对其他语言相关内容的研究 | 第32页 |
5.5.2 加强并注重应用实践 | 第32页 |
5.5.3 重视并了解中华文化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附录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