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金针菇和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菌株的筛选与分子鉴定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12-21页
    1.1 中国食用菌行业发展概况第12页
        1.1.1 产业发展情况第12页
    1.2 主要供试食用菌的概述第12-17页
        1.2.1 金针菇概述第12-15页
        1.2.2 杏鲍菇概述第15-17页
    1.3 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主要用途第17-19页
        1.3.1 遗传转化的筛选标记第17-18页
        1.3.2 杂交育种分子标记第18页
        1.3.3 食用菌菌种鉴定和保护标记第18-19页
    1.4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筛选的原理第19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9-20页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分子鉴定第21-37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1-24页
    2.2 试验方法第24-28页
        2.2.0 菌株的活化和菌丝的培养第24页
        2.2.1 金针菇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第24-25页
        2.2.2 金针菇单核菌株的制备第25页
        2.2.3 金针菇单核菌株对 5-FOA的敏感性试验第25-26页
        2.2.4 金针菇原生质体细胞紫外致死试验第26页
        2.2.5 金针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与目的菌株的初筛第26页
        2.2.6 目的菌株的表型验证第26-27页
        2.2.7 目的菌株的基因型验证第27-28页
    2.3 结果分析和讨论第28-36页
        2.3.0 菌丝培养第28页
        2.3.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28-29页
        2.3.2 金针菇单核菌株的制备第29页
        2.3.3 金针菇单核菌株菌丝体对 5-FOA的敏感性试验第29-30页
        2.3.4 金针菇‘DG1-1’菌株原生质体紫外致死试验第30页
        2.3.5 金针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与目的菌株的初筛第30页
        2.3.6 目的菌株的表型验证第30-33页
        2.3.7 目的菌株的基因型鉴定第33-36页
    2.4 小结第36-37页
第三章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筛选与分子鉴定第37-46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7页
        3.1.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7页
    3.2 试验方法第37-38页
        3.2.0 菌株的活化和菌丝的培养第37页
        3.2.1 杏鲍菇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7页
        3.2.2 杏鲍菇单核菌株的制备第37页
        3.2.3 杏鲍菇单核菌株菌丝体对 5-FOA的敏感性试验第37页
        3.2.4 杏鲍菇原生质体细胞紫外致死试验第37页
        3.2.5 杏鲍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与目的菌株的初筛第37页
        3.2.6 目的菌株的的表型验证第37页
        3.2.7 目的菌株的的基因型验证第37-38页
    3.3 结果分析和讨论第38-45页
        3.3.0 菌丝培养第38页
        3.3.1 原生质体的制备第38-39页
        3.3.2 杏鲍菇单核菌株的制备第39页
        3.3.3 杏鲍菇单核菌株菌丝体对 5-FOA的敏感性试验第39页
        3.3.4 杏鲍菇DX8与DX25菌株原生质体紫外致死试验第39-40页
        3.3.5 杏鲍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与目的菌株的初筛第40页
        3.3.6 目的菌株的表型验证第40-43页
        3.3.7 目的菌株的基因型鉴定第43-45页
    3.4 小结第45-46页
第四章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菌株的构建第46-62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46-47页
        4.1.1 供试菌株第46页
        4.1.2 主要仪器第46-47页
        4.1.3 主要试剂第47页
        4.1.4 主要培养基及配置方法第47页
    4.2 试验方法第47-50页
        4.2.1 菌丝的活化与培养第47页
        4.2.2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菌株与‘DG1-29’杂交第47-48页
        4.2.3 杂交菌株出菇与孢子收集第48页
        4.2.4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分离第48-49页
        4.2.5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单单自交第49页
        4.2.6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第49页
        4.2.7 出菇实验第49-50页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50-61页
        4.3.1 菌种的活化第50页
        4.3.2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菌株与‘DG1-29’杂交第50-51页
        4.3.3 金针菇杂交菌株出菇与孢子收集第51页
        4.3.4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分离第51-52页
        4.3.5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单单自交第52-54页
        4.3.6 金针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第54-60页
        4.3.7 出菇实验第60-61页
    4.4 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菌株的构建第62-75页
    5.1 材料和方法第62页
        5.1.1 供试菌株第62页
        5.1.2 主要仪器第62页
        5.1.3 主要试剂第62页
        5.1.4 主要培养基及配置方法第62页
    5.2 试验方法第62-63页
        5.2.1 菌丝的活化与培养第62页
        5.2.2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菌株与野生型杂交第62页
        5.2.3 杂交菌株出菇与孢子收集第62-63页
        5.2.4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分离第63页
        5.2.5 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单单自交第63页
        5.2.6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第63页
        5.2.7 出菇实验第63页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63-73页
        5.3.1 菌种的活化第63页
        5.3.2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核菌株与野生型杂交第63-64页
        5.3.3 杂交菌株出菇与孢子收集第64页
        5.3.4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分离第64-65页
        5.3.5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单孢菌株单单自交第65-66页
        5.3.6 杏鲍菇尿嘧啶营养缺陷型双核菌株生长速度的测定第66-72页
        5.3.7 出菇实验第72-73页
    5.4 小结第73-75页
第六章 总结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0页
致谢第80-81页
论文发表与学术参加情况第81页

论文共8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期食管癌TP与FP方案化疗的随机对照以及ERCC1表达与含顺铂方案化疗敏感性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MACC1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