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绪论 | 第7-14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7页 |
| 二、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7-8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学科意义 | 第11-12页 |
| 2.实践意义 | 第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一章 乡土课程资源概述 | 第14-17页 |
| 一、乡土课程资源概念的界定 | 第14页 |
| 二、乡土课程资源的价值与意义 | 第14-15页 |
| (一)提升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 第14-15页 |
| (二)促进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 第15页 |
| (三)促进地方历史文化传承 | 第15页 |
| 三、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的原则 | 第15-17页 |
| (一)科学性原则 | 第15-16页 |
| (二)目标性原则 | 第16页 |
| (三)适合性原则 | 第16页 |
| (四)互补性原则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现状分析 | 第17-27页 |
| 一、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现状分析 | 第17-25页 |
| (一)调查对象 | 第17页 |
|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 第17-25页 |
| 二、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运用前景 | 第25-27页 |
| (一)教材方面 | 第25-26页 |
| (二)学生方面 | 第26页 |
| (三)教师方面 | 第26-27页 |
| 第三章 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27-42页 |
| 一、九江地区历史地理沿革概述 | 第27页 |
| 二、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分类 | 第27-36页 |
| (一)政治文化 | 第27-28页 |
| (二)军事文化 | 第28-29页 |
| (三)经济文化 | 第29-30页 |
| 1.九江与古代地区经济的发展 | 第29页 |
| 2.九江与近代商埠 | 第29-30页 |
| (四)人文文化 | 第30-36页 |
| 1.历史名人 | 第30-32页 |
| 2.宗教 | 第32-33页 |
| 3.书院 | 第33-36页 |
| 三、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的特点 | 第36-37页 |
| (一)历史悠久,文化丰厚 | 第36页 |
| (二)中原文化与古越文化交融 | 第36-37页 |
| (三)各种宗教文化交融 | 第37页 |
| 四、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的有效途径 | 第37-42页 |
| (一)在课堂中有效穿插九江历史的讲述,提高课堂兴趣 | 第37-38页 |
| (二)开设校本课程,让历史走进校园 | 第38-39页 |
| (三)开展主题班会,培养家国情怀 | 第39页 |
| (四)开展社会调查,进行研究性学习 | 第39-40页 |
| (五)参观当地的遗址、遗迹、博物馆、纪念馆,感受身边的历史 | 第40页 |
| (六)开展“话说九江”的演讲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 第40-41页 |
| (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办网络“乡土课程” | 第41-42页 |
| 第四章 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运用案例 | 第42-48页 |
| 一、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抗日战争》为例 | 第42-44页 |
| 二、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宋明理学》为例 | 第44-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一: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使用现状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第51-53页 |
| 附录二:九江地区乡土课程资源运用现状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第53-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