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2 轨道交通运营初期常规公交线网优化调整的基本内容 | 第17-24页 |
2.1 城市公交网络构成 | 第17-18页 |
2.2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协调理论 | 第18-19页 |
2.2.1 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功能定位 | 第18-19页 |
2.2.2 线网优化协调 | 第19页 |
2.3 城市轨道交通吸引范围确定 | 第19-21页 |
2.3.1 站点吸引范围 | 第19-20页 |
2.3.2 合理吸引范围 | 第20-21页 |
2.4 接运公交线网优化理论与方法 | 第21-23页 |
2.4.1 接运公交的功能定位 | 第21页 |
2.4.2 接运公交布设方法 | 第21-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3 既有公交线网调整研究 | 第24-32页 |
3.1 常规公交线网整体性调整 | 第24-25页 |
3.1.1 整体性调整目标 | 第24页 |
3.1.2 整体性调整原则 | 第24-25页 |
3.1.3 整体性调整策略 | 第25页 |
3.2 常规公交线网调整方法 | 第25-31页 |
3.2.1 常规公交线网调整的方法步骤 | 第25-26页 |
3.2.2 常规公交线网调整因素选取 | 第26-27页 |
3.2.3 既有常规公交线路分类方法 | 第27-30页 |
3.2.4 线路调整实施 | 第30-3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基于双层规划的新增接运公交线路布设方法研究 | 第32-47页 |
4.1 接运公交网络优化问题分析 | 第32-33页 |
4.1.1 接运公交网络优化问题描述 | 第32-33页 |
4.1.2 接运公交适用的出行形式 | 第33页 |
4.2 接运站点选取 | 第33-34页 |
4.2.1 轨道交通站点选取 | 第33-34页 |
4.2.2 常规接运公交站点选取 | 第34页 |
4.3 新增接运公交线路模型建立 | 第34-40页 |
4.3.1 双层规划概述 | 第34-35页 |
4.3.2 模型假设条件 | 第35页 |
4.3.3 主要参数说明 | 第35-36页 |
4.3.4 模型建立 | 第36-40页 |
4.4 新增接运公交线路双层优化模型的求解算法设计 | 第40-46页 |
4.4.1 接运公交线路算法的选择 | 第41页 |
4.4.2 双层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41-4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实例应用与分析 | 第47-66页 |
5.1 兰州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 第47-48页 |
5.2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概述 | 第48-49页 |
5.3 基于兰州轨道交通1号线既有公交线路调整 | 第49-59页 |
5.3.1 兰州市公交运营现状 | 第49页 |
5.3.2 沿线范围内公交线路调查统计 | 第49页 |
5.3.3 因素相关性分析 | 第49-51页 |
5.3.4 探索性因子分析 | 第51-52页 |
5.3.5 系统聚类分析 | 第52-55页 |
5.3.6 K-Means聚类分析 | 第55-57页 |
5.3.7 线路调整实施 | 第57-59页 |
5.4 新增接运公交线路布设 | 第59-65页 |
5.4.1 数据准备 | 第59-60页 |
5.4.2 接运布设范围确定 | 第60-61页 |
5.4.3 接运站点选取 | 第61-62页 |
5.4.4 接运公交线路数确定 | 第62-63页 |
5.4.5 数据输入以及相关参数设定 | 第63页 |
5.4.6 模型求解以及结果分析 | 第63-6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结论 | 第66-67页 |
6.2 创新点 | 第67页 |
6.3 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附录A 各类算法相对最优结果的平均误差率表 | 第72-73页 |
附录B 各类算法平均计算时间 | 第73-74页 |
附录C 各轨道吸引范围内公交线路信息 | 第74-76页 |
附录D 兰州市轨道交通1号线初期站点客流预测(早峰) | 第76-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