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场域研究--以广西A村为个案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前言 | 第7-16页 |
(一) 研究缘起 | 第7-8页 |
1. 基于机缘与个人研究兴趣 | 第7页 |
2. 基于侗族大歌的教育价值 | 第7-8页 |
(二) 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1. 侗族大歌 | 第8页 |
2. 浸润 | 第8页 |
3. 儿童 | 第8-9页 |
4. 成长 | 第9页 |
5. 场域 | 第9-10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 关于侗族大歌的研究 | 第10-11页 |
2. 侗族传统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2. 理论假设 | 第13页 |
3.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4. 研究过程 | 第14页 |
(五)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 研究目的 | 第14-15页 |
2.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3.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一、侗族及侗族大歌概况 | 第16-21页 |
(一) 自然和人文背景描述 | 第16-19页 |
1. 龙胜各族自治县简介 | 第16页 |
2. 生态环境 | 第16-17页 |
3. 文化环境 | 第17-19页 |
(二) 侗族大歌概况 | 第19-21页 |
1. 侗族大歌的产生与发展 | 第19页 |
2. 侗族大歌的分类 | 第19-21页 |
二、侗族大歌浸润儿童成长场域的空间维度 | 第21-29页 |
(一) 歌声萦绕的家庭:儿童成长的心灵居所 | 第22-23页 |
(二) 学歌唱歌的鼓楼:儿童成长的重要课堂 | 第23-25页 |
(三) 社区中的歌班:浸润儿童成长的主阵地 | 第25-27页 |
(四) 延续歌声的学校:交织的文化空间 | 第27-29页 |
三、侗族大歌浸润儿童成长场域的习俗维度 | 第29-35页 |
(一) 抚幼习俗:儿童成长初始 | 第29-31页 |
(二) 婚丧礼俗: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 | 第31-32页 |
(三) 祭祀仪式:培养儿童民族宗教信仰 | 第32-33页 |
(四) 节庆习俗:强化儿童的村落共同体认同感 | 第33-35页 |
四、侗族大歌浸润下的儿童成长机制研究 | 第35-42页 |
(一) 侗族大歌浸润儿童成长的机制 | 第35-39页 |
1. 集体协作中的师徒传歌 | 第36-37页 |
2. 血缘关怀中的亲子互动 | 第37页 |
3. 自然环境中的熏陶 | 第37-39页 |
4. 村落文化中的涵化 | 第39页 |
(二) 侗族大歌对儿童的文化教育价值 | 第39-42页 |
1. 知识教化功能 | 第39-40页 |
2. 品质教育 | 第40页 |
3. 民族性格塑造 | 第40-41页 |
4. 审美教育 | 第41-42页 |
五、侗族儿童成长教育对民族学前教育的启示 | 第42-47页 |
(一) 民族幼儿教育的困境 | 第42-43页 |
(二) 侗族儿童成长教育对民族学前教育的启示 | 第43-47页 |
1. 正规幼儿教育与非正规幼儿教育相结合 | 第43-44页 |
2. 利用社区学前教育扩展儿童教育空间 | 第44页 |
3. 民族文化成为幼儿艺术课程的背景和源泉 | 第44-45页 |
4. 儿歌,重要的教育场域 | 第45-47页 |
六、结语 | 第47-48页 |
注释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